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天津大学教育学院73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讨论元分析的结果?

【答案】有关元分析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一般会涉及以下一些方面:

(1)分析变异来源。如果纳入元分析的研究间有异质性,应检验异常值,讨论异质性的来源及其对效应合并值的影响。异质性的来源主要有研究纳入标准不一致,各个研究的基线水平、处理、结果变量不同等。

(2)讨论各种偏向的识别和控制。如前所述,元分析过程中出现各种偏向在所难免,因此应该通过计算出失效安全系数或画漏斗图等方式对偏向情况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说明和评估,并在文中交待为了避免偏向做出了哪些努力。

(3)讨论元分析结果的意义。对元分析结果的解释必须十分小心,特别是心理学研究中的有些结果是似是而非或相互矛盾的。在讨论元分析的结果时,应结合研究背景和实际意义进行讨论,必要时也可以比较大样本的单独研究和元分析结果的一致性。

2. 心理学研究的解释逻辑主要是什么? 应用这些逻辑进行解释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如何判断因果关系?

【答案】(1)解释逻辑类型

①决定论逻辑,即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维方式。

②通则式逻辑,即力求找出能够对某一类现象进行解释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素的做法。 (2)逻辑解释注意事项

①使用决定论逻辑可以帮助人们提出研究假设、进行研究设计并找出导致心理现象的种种原因,但是这种逻辑可能会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会导致对研究结果的错误解释。

②利用通则式逻辑有助于人们迅速且经济地把握一类现象。但是,根据通则式逻辑来进行解释,往往会忽视个体差异,使解释变得不完备,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

因此,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必须注意解释逻辑中潜在的问题,防止草率做出错误的结论。 (3)因果关系的确定

因果关系指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原因,另一个变量是结果。判断因果关系的标准主要有:

①变量发生在时间序列上是前因后果,作为原因的变量应该比作为结果的变量先出现,而不是相反。

②两个变量之间有实证的相关,即要能够实际观测到两个变量之间有稳定的共同变化关系。 ③两个变量间的实证相关不因为其他变量的存在而存在,即可以排除其他解释变量间实证相

关的因素,也就是排除全部额外变量的干扰。

3. 如何应用质量评价的结果(得分)?

【答案】如何根据有关标准完成质量评价工作,如何应用质量评价的结果(得分),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或标准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常见的办法有:

(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如有不一致就分析其原因,使得最后的质量得分尽可能符合统一的标准。

(2)确定一个质量得分,选择得分在分数线以上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即对所有研究进行质量评分,用中位数、平均数或是其他某个界限值为抉择分数线。

(3)将质量得分进行某种变换后,对结果变量进行加权。

4. 下面列出了一系列的选题,用本章所介绍的选题原则对它们进行评价。

(1)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在2〜4岁期间的问题行为

(2)同性教师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

(4)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5)不同注意条件下大数与小数的加工差异

【答案】选题原则的四个基本特征主要有:课题是可行的;课题是清楚的;课题是有价值的;课题是符合道德的。因此,可以判断:

(1)选题的课题表述不清,儿童的问题行为该如何理解和定义没有表述清楚;

(2)选题的课题针对性不强,对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不大,即研究价值意义不大;

(3)课题的研究是可行、有价值、清楚地,对于揭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课题体现不出选题原则中课题是清楚的,即研究者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没有表述清晰;

(5)选题未能体现选题原则中的课题应是有价值的原则,此外,其针对性也不强。

5. 什么是假设? 假设检验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假设是指科学研究中任何一种对某些问题做出尝试性解释的陈述。从统计中假设检验的角度可以将假设划分为备择假设与虚无假设两类。假设的过程主要有:

(1)根据前人的研究、有关理论或日常观察等途径提出一个假设;

(2)通过操作性定义方式使假设中涉及的概念变得可操纵化;

(3)确定变量间的明确关系,根据变量关系的明确预测去设计研究;

(4)根据设计进行研究,观测变量变化,收集有关的资料;

(5)使用统计手段等方法分析资料,判断收集到的资料能否验证假设,如果不能验证,则重新提出假设进行研究。

6. 对比概念与变量。

【答案】(1)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理论与假设的基本元素,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心理学研究中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 ①具有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②心理学家“发明”出来的尚无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2)变量的含义

变量是指具有操作性定义,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测量并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值的概念。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变量有:

①刺激变量简称S 变量,是指已知的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包括研究者可以操纵和控制的环境特征。

②机体变量也称被试变量、属性变量,是指被试本身对行为反应有影响的特征。

③反应变量指由刺激引起的有机体行为的任何变化。

(3)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概念是假设理论的基本元素,是进行研究的基础;而变量是用量化的方法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值的概念,并对概念赋以操作定义。

②联系。概念是变量的基础,为变量提供源泉,变量是概念的外在表现。

7. 完全随机化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从定义上看:随机区组和完全随机的设计方式不同。

完全随机设计是指研究者在同一个实验里同时操纵一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并把被试完全随机地分配到各个处理的组合中,以观察自变量以及自变量之间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包含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因素设计一般称为多因素设计,包含一个自变量的因素设计称为单因素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把实验单位划分为若干区组。区组是根据实验的要求划分的,对于那些可能影响因变量,但又不是研究者所关注的变量都可以作为区组变量来考虑,以控制其对因变量的影响。个体差异(智力、情绪、人格等)和环境变量(时间、地点、仪器等)都可能是需要考虑的区组变量。

(2)实验误差来源不一样

完全随机设计的误差:被试之间的误差(很大比率),实验误差,不可控误差。

随机区组设计的误差可以看做实验操作误差和其他不可控误差,而被试是同质的,所以基本上不存在误差。

(3)进行方差分析的时候不一样:随机区组不用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而完全随机需要。

8. 简述传统的文献综述的问题与元分析的价值。

【答案】(1)传统的文献综述的问题

①以定性分析或描述为主,难以给出一个定量的结论。同时,当所涉及的实验数量不断增加时,得出错误结论的概率也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