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9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呢?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于: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作为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说明联系与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因此,它必然贯穿并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根本方法,提供理解现存事物及其运动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决定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决定着事物从肯定自身到否定自身,推动者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与旧事物的不断灭亡。因此,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实质的唯物辩证法本身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 简述联系与发展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案】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就是从总体上研究客观世界的普遍关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

(1)联系与发展原理的内容

①联系和发展的概念

a.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

b. 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实在承认现实运动具有三种不同方向的前提下,揭示现存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整体趋势的范畴,其着眼点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②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与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世界的过程性就是现实的诸环节的全部综合

展开的。整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等构成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③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

作为关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唯物辩证法解释并阐释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2)意义

①应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②应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③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所构成的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④才能正确把握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这三大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3. 革命要具备怎样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才会发生?

【答案】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性环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生产关系时,就必须通过社会革命调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区摧毁社会发展的障碍。因此,革命需要具备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才会发生。

(1)革命产生的客观形势列宁在讲到革命的客观形势时说:“统治阶级己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上层’的这种或那种危机,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危机,给被压迫阶级不满和愤慨的迸发造成突破日。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些群众在‘和平’时期忍气吞声地受人掠夺,而在风暴时期··,…促使他们投身于独立的历史性行动。”没有革命的客观形势,就不可能爆发革命。

(2)革命产生的主观条件

不是任何革命的客观形势都会引起革命。有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再具备革命的主观条件,才能引起革命。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形成足以推翻反动政权的强大的革命力量,就是革命的主观条件。对于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来说,促使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党。

综上所述,革命是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4. 为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答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例如,石器工具的生产力就只能建立起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大机器生产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无法在石器时代建立起来的。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在生产力发展变化的一定限度内,原来的生产关系尚能容纳它,因而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当超过一定限度,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时,生产力就会突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使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无论生产关系怎样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它迟早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5. 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私利的领域。

②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是它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线。因此,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②根本目的

新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去“改变世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实践并不是世界的本原。主体活动必须以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存在”为前提,因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人们实践活动对外部世界的影响程度还受到自身的状况和前人实践结果的制约。因此,忽视实践的意义,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降低到旧唯物主义的水平; 而离开“自然界优先存在”这个前提,把实践看成世界的本原,就会把“实践的唯物主义”推向主观唯心主义。

6. 简述阶级的实质。

【答案】阶级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它是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