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之《农业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是什么? 试比较东西方生态农业的异同。

【答案】(1)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2)东、西方一生态农业的比较

①生态农业的内涵与外延不同

a. 产生基础

西方生态农业是在现代农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效益下降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替代农业模式而产生的; 中国生态农业是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优点,利用生物和自然协调发展起来的农业新模式。

b. 农化产品使用

西方生态农业排斥使用农化产品; 中国生态农业不反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而是强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高效率地投入,并重视环境生态工程建设,重视农田生态工程与技术以及信息方面的投入,具有中国传统农业中使有机肥投入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特征。

c. 范围

西方生态农业仅仅限于种植业和农场规模; 中国生态农业立足于全部国土,对整个农业系统进行改造。

d. 出发点

西方生态农业从环境和资源保护出发; 中国生态农业从效益出发,己从村级规模向乡、县级规模发展。

②生态农业的模式与追求目标不同

a. 目标多样性

西方生态农业是单一的环境保护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组成简单; 中国生态农业目标多种多样。 b. 应用领域

西方生态农业是仅以作物生产系统结合小规模饲养动物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 中国生态农业提倡多维开发,使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极转化。

c. 目标

西方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是生产无污染的生态食品; 中国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不仅限于产品质量与生态环境保护,还重视产品的产量,并要求与农民脱贫致富目标相结合,实现经济发展与

环境保护并重。

③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不同

a. 理论基础

西方生态农业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农业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基础。

b. 技术体系

西方生态农业缺乏技术系统:中国生态农业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技术,并重视挖掘传统农业技术。

2. 如何理解农业合作社的基本特征?

【答案】农业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包括:

(1)经营目标的双重性

经营目标的双重性即服务性与盈利性的相统一。

当合作社与其社员发生经济往来时,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它可以为社员提供有偿、低偿或无偿的服务,力求经营成本最小化; 当合作社与外部发生经济往来时,必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2)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

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即约定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以合作占有为核心,在个体制基础上形成合作制,主要是指在以家庭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前提下,整个生产过程的一定环节由这些农民共同组成的合作社来完成,即在某个一定环节上,家庭经营为合作经营所替代,而在其他的环节上还基本保持着家庭经营的特性。

(3)管理的民主性

管理的民主性即自主与自愿的有效结合。

农业合作社必须按照自愿的原则,通过民主协商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章程和制度,将有关问题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农业合作社是完全建立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条件下,农民所做出的自主选择,联合各方彼此信任,需求基本一致。

3. 什么是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理论? 两种理论的关系如何?

【答案】(1)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一种创新只有当它的最终效果能够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时,才会被有力地采用; 一种发明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就能够增加企业家的利润。由此释放出来的资源,可以用来增加产品供给。

技术创新虽然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但未必同比例地增加各种要素的边际产出,由此区分为“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一一使资本边际产出的增加大于劳动; “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一一使劳动边际产出的增加大于资本; “中性”的技术创新一一同比例地增加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

希克斯认为技术创新是偏向劳动还是偏向资本,取决于劳动与资本的相对价格; 而在竞争条件下,要素相对价格反映其相对稀缺程度。

(2)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实证研究验证了不同产业资本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品销售额密切

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

①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它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

②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

③采用发明后的顶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

总之,是市场需求决定了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

技术发明从一种业余的、非常规的经济活动,逐渐变成一种连续的、规范的、企业化的经济行为。

(3)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导并不是两种独立的假说,而是互相补充的技术进步理论

①生产者把相关的技术创新投入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去,才能节约要素并增加利润,对该产品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是这种利润得以实现的市场条件;

②针对某一种产品的技术发明,如果不能够相对地节约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也不会被技术需求的微观主体所采用;

③微观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两种假说内在统一的基础和纽带。

4.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特点及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案】(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

农业技术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来代替生产效率低下的落后农业技术。

广义的农业技术进步,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即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 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

①渐进性

这要求人们在推进技术进步中,不仅要重视重大技术的进步,更要重视渐进性的技术进步。②系统性

某一项科技的进步,可以向其他领域推广转移和渗透扩散,促进其他产业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新的农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出现更加协调和全新的局面。

③外生性

农业技术进步的压力和动力主要是外生的。

④复杂性

农业技术的复杂性表现为:

a. 由十经济、社会、科技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难以控制、调节,不可能持续地保持农业技术进步的最佳环境。

b. 农业技术进步内容的复杂性。

只有各种科技进步内容的有效化组合,才能形成较大的社会生产力。

c. 农业技术结构的复杂性。

只有发挥农业技术的综合效应,才能推动农业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