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908社会研究方法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交互分类
【答案】交互分类是一种专门用来分析两个定类变量(或一个定类变量,一个定序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它是将研究所得的一组数据按照两个不同的变量进行综合的分类,其结果通常以交互分类表(又称为列联表)的形式反映出来。
交互分类可以较为深入地描述样本资料的分布状况和内在结构,还可以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解释。
2. 定类测量
【答案】定类测量又称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
定类测量的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与不等于(或者属于与不属于)。由于定类测量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因而必须注意所分的类别既要具有穷尽性,又要具有互斥性,即所分的类别既要相互排斥,互不交叉重叠,又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包罗无遗。
3. 自变量
【答案】根据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并用x 来表示; 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是实验者主动操纵其变动的变量,即实验刺激; 在调查研究中,自变量多为属性变量。
4. 假设
【答案】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如同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特殊形式一样,假设也是命题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设中的基本元素则是相对具体的变量; 二是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应该是经验可测的,即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的。一般而言,假设有如下二种陈述方式:①条件式陈述; ②差异式陈述; ③函数式陈述。实际研究中的假设常常来源十下述儿个方面,即常识、个人预感或猜测、现有调查资料、现有理论。
5. 简单随机抽样
【答案】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它是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 个元素的总体中随机抽取n 个元素组成样本(N>n)。常用的办法类似于抽签,即把总体的每一个单位都编号,将这些号码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然后放入一容器(如纸盒、口袋)中,
搅拌均匀后,从中任意抽取,直到抽够预定的样本数目。这样,由抽中的号码所代表的元素组成的就是一个简单随机样本。
二、论述题
6. 论述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答案】(1)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而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方式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相比之下,定量研究的方法发展十分迅速,进展也很大; 而定性研究方式由于其来自与定量研究方式所不同的哲学传统和所具有的不同假定,因而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3)从认识论角度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一一它们基于不同的范式。定性研究从最纯粹的意义上说,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 与此不同的是,定量研究则来源于实证主义,它在范式上更接近于科学的范式。
(4)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而定量研究则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
(5)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而定性研究者则更加注重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现象的变化过程、注重现象和行为对于行为主体所具有的意义。
(6)定性研究者认为事实和价值是无法分离的; 而定量研究者则正好相反,他们强调在研究中一定要努力做到“价值无涉”和“价值中立”。
(7)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定性研究通常与理论建构的目标相伴随,理论是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形成的; 而定量研究则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的。
(8)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者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 而定性研究者则往往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上的灵活性、特殊性。
(9)实验、调查、内容分析等,是定量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方式; 量表测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结构式观察等是定量研究中常见的资料收集方法。而实地研究是定性研究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参与观察、无结构访问、个人生活史等,则是定性研究中主要的资料收集技术。
(10)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所得资料的性质及其结果的说明方式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所获得的主要是数量化的资料; 而后者所获得的则是具体的、个别的实例。前者的结果主要靠统计分析数据来表达; 而后者的结果则是靠文字的描述来说明。定量研究的结果在概括性、精确性
上特征明显; 定性研究则以其资料的丰富性、细致性和理解的深入性而与定量方法相对照、相补充。
三、计算题
7. 根据下面列联表数据,计算值。
【答案】根据题意得:每格的期望频数
;
. 根据公式:;
,分别为,;
;
;
;
; ;
;
四、思考与实践
8. 简述数据清理的方法。
【答案】数据清理工作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进行的,通常有下列几种方法。
(1)有效范围清理
对于问卷中的任何一个变量来说,它的有效的编码值往往都有某种范围,而当数据中的数字超出了这一范围时,可以肯定这个数字一定是错误的。比如,如果在数据文件的“性别”这一变量栏中,出现了数字5或者7.8等,我们马上可以判定这是错误的编码值。
(2)逻辑一致性清理
逻辑一致性清理则是从另一种角度来查找数据中所存在的问题。它比有效范围清理要稍微复杂一些。其基本思路是依据问卷中的问题相互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来检查前后数
据之间的合理性。要查找和清理有上述错误的个案,需要在SPSS 软件中执行条件选择命令(IF )。
(3)数据质量抽查
尽管采取了上述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清理,但仍会有一些错误的数据无法查出来。作为一种妥协,人们往往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样本的全部个案中,抽取一部分个案,进行这种形式的校对工作。用这一部分个案校对的结果,来估计和评价全部数据的质量。
9. 为什么社会研究中常见的理论只是某种“中层理论”,甚至只是陈述“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
【答案】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将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
(1)宏观理论又称一般性理论。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概念十分抽象。这种宏观理论往往并不直接与具体的、经验的社会研究发生联系,它们更多地是作为研究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