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大学计算机网络及教育应用之计算机网络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综合题
1. 为什么要使用信道复用技术,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有哪些?
【答案】使用信道复用技术是为了提高系统容量和系统效率。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有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和码分复用四种。
(1)频分复用(FDM , 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 )将用于传输信道的总带宽划分成若干个子频带(或称子信道),每一个子信道传输1路信号。频分复用要求总频率宽度大于各个子信道频率之和,同时为了保证各子信道中所传输的信号互不干扰,应在各子信道之间设立隔离带,保证各路信号互不干扰(条件之一)。频分复用技术的特点是所有子信道传输的信号以并行方式工作,每一路信号传输时可不考虑传输时延,因而频分复用技术取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频分复用技术除传统意义上的频分复用(FDM )外,还有一种正交频分复用(OFDM );
(2)时分复用(TDM , TimeDivisionMultiplexing )将提供给整个信道传输信息的时间划分成若干个时间片(简称时隙),并将这些时隙分配给每一个信号源使用,每一路信号在自己的时隙内独占信道进行数据传输。时分复用技术的特点是时隙事先规划分配好且固定不变。其优点是时隙分配固定,便于调节控制,适于数字信息的传输;缺点是当某信号源没有数据传输时,它所对应的信道会出现空闲,而其他繁忙的信道无法占用这个空闲的信道,因此会降低线路利用率;
(3)波分复用(WDM , 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 )本质上也是频分复用。WDM 是在1根光纤上承载多个波长(信道)系统,将1根光纤转换为多条“虚拟”光纤,每条虚拟纤独立工作在不同波长上,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光纤的传输容量;
(4)码分复用(CDM ,CodeDivisionMultiplexing )是一种靠不同的编码来区分各路原始信号的复用方式,它和各种多址技术结合产生了各种接入技术,包括无线和有线接入。每一个用户可以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由于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因此,各用户之间不会造成干扰。码分复用最初是用于军事通信,因为这种系统发送的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频谱类似于白噪声,不易被敌人发现。
2. 某单位分配到一个B 类IP 地址,其Net-id 为
个不同的地点。如选用子网掩码为
地点主机号码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答案】
主机数
共有子网数
可给每个地点分配如下子网号码:
能满足实际需求。 平均每个地点250台机器。如选为掩码,则每个网络所连该单位有4000台机器,分布在16试给每一个地点分配一个子网号码,并算出每个
3. 某局域网采用CSMA/CD协议实现介质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率为l0Mbit/s, 主机甲和主机乙之
间的距离为2km ,信号传播速度是200000km/s。请回答下列问题,要求说明理由或写出计算过程。
(1)若主机甲和主机乙发送数据时发生冲突,则从开始发送数据时刻起,再到两台主机均检测到冲突时刻为止,最短需经过多长时间?最长经过多长时间(假设主机甲和主机乙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其他主机不发送数据)?
(2)若网络不存在任何冲突与差错,主机甲总是以标准的最长以太数据帧(1518B )向主机乙发送数据,主机乙每成功收到一个数据帧后立即向主机甲发送一个64B 的确认帧,主机甲收到确认帧后立即发送下一个数据帧。此时主机甲的有效数据传输速率是多少(不考虑以太网帧的前导码)?
【答案】(1)题目中已说明主机甲和主机乙发送数据时发生冲突,说明在主机甲(乙)发送的数据未到达主机乙(甲)时,主机乙(甲)就已经开始发送数据了,否则就不会冲突了。而任何一方的数据未达到对方分别对应两种极端情况,即刚发和马上到。
极端情况一(刚发):当甲乙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数据时,信号将会在信道中发生冲突,并且冲突信号继续向两个方向传播。因此,在这种极端方式下,双方均检测到冲突的时间达到最短,只需要1个单向传播时延,即
极端情况二(马上到):假设主机甲先发送数据,当该数据马上要到主机乙时,主机乙开始发送数据。这时主机乙立刻就检测到了冲突,而主机甲要检测到冲突,冲突信号还需要从主机乙传播到主机甲,因此主机甲检测到冲突需要1个往返时延,即20ps 。因此,在这种极端方式下,双方均检测到冲突的时间达到最长,为20us 。
(2)首先计算主机甲发送一个以太网数据帧的时间=
=接着主机乙每成功收到一个数据帧后立即向主机甲发送一个64B 的确认帧,发送此确认帧需要的时间
=0.0512ms; 中间还有一个往返时延,,时间为0.02ms (第一问已经计算过)所以主机甲成功发送一数据帧所需要的总时间为:
也就是说主机甲在1.2856ms 里可以发送1518B 的数据帧。还有一点需要提醒,题目中是说有
效数据传输速率,而这1518B 并不是都是有效数据,因为其中包含了18B 的帧首部(这个首部长度需要考生记住),所以有效数据只有1500B ,故可得主机甲的有效数据传输速率
=
4. 为什么密钥分配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十分复杂的问题?试举出一种密钥分配的方法。
【答案】密钥分配是指如何将密钥分配给用户,密钥应做到经常更换同时尽量减少人的参与。密钥必须通过最安全的通路进行分配。
密钥分配主要解决的就是密钥的存储和传送问题,如何安全的存储和传送密钥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派非常可靠的信使携带密钥分配给互相通信的各用户,这种方法称为网外分配方式。但随着用户的增多和网络流量的増大,密钥更换频繁,派信使的方法已不再适用,而采用网内分配方式,即对密钥自动分配。
目前常用的密钥分配方式是设立密钥分配中心KDC ,通过KDC 来分配密钥。密钥分配步骤如下:
假设用户A 和B 都是KDC 的注册用户,他们分别拥有与KDC 通信的主密钥
登记的身份;
(2)KDC 用随机数产生“一次一密”的会话密钥
送回答报文。这个回答报文用A 的密钥
这个票据用B 的密钥供A 和B 的这次会话使用,然后向A 发和请。加密。这个报文中包含有这次会话使用的密钥 (1)首先,用户A 向KDC 发送用明文,说明想和用户B 通信。在明文中给出A 和B 在KDC A 转给B 的一个票据,它包含A 和B 在KDC 登记的身份,以及这次会话将要使用的密钥加密,因此A 无法知道此票据的内容;
(3)当B 收到A 传来的票据并使用自己的密钥
道KDC 为这次和A 通信所分配的会话密钥
此后,A 和B 就可以使用密钥。 解密后,就知道A 要和他通信,同时也知进行这次的通信了。
5. 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或虚电路服务对上面的运输层有何影响?
【答案】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而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网络层所提供的数据报或虚电路服务,不影响其上层运输层的运行机制,但使得运输层下面各层所发生的事件对其是透明的。
6. 解释以下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答案】协议栈:在网络中,为了完成通信,必须使用多层次的多种协议。这些协议按照层次顺序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协议栈,也称为协议族;
实体: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协议数据单元:OSI 参考模型中在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
服务访问点(SAP ):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