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古籍研究所827古代文史基础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

【答案】焉:指示代词兼介词,可以译为“在那里”

2.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答案】毙:倒下去。

3. 求,无乃尔是过与?

【答案】过:责备。

4. 辭曰:“責車收,以何市而反? ”

【答案】(1)责:债务,债款。“债”古字,后写作债。

(2)市:买。

5.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答案】饁:,送饭。

6.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

【答案】(1)为:研究。之:到,往。

(2)翻译:有个研究农家学说,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去。

7. 友直,友谅,友多闻。

【答案】诚信,诚实。

8. 师进,次于陉。 .

【答案】次:军队临时驻扎。

二、名词解释

9. 《漢語大詞典》

【答案】《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这部词典收集的复音词语空前丰富,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语基本上都能在这

部大词典中找到。他所收词目有单字条目和多字条目之分,单字条目按部首排列,有200部,多字条目按“以字带词”的原则,列在单字条目之后,多字条目的次序再按字数和笔画的多少排列。辞典另有检索和附录一卷,列有《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可供查检。

10.双声叠韵

【答案】双声叠韵是音韵学术语,也是写诗在声律上的表现方式之一。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即迭韵,是指两个字的韵相同。先秦的声母系统和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将上古的双声迭韵和现代的双声迭韵混为一谈。如“芣莒”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 。

11.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12.《康熙字典》

【答案】《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十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13.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14.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三、分析题

15.根据“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字形结构和本义。

斤 阶 刃 戒 取 闻

【答案】(1)斤:象形。本意:砍树用的斧子。

(2)阶:从阜皆声。本义:台阶。

(3)刃:指事。本义:刀口,刀锋。

(4)戒:会意。从廾持戈。本义:警戒,戒备。

(5)取:会意。从又,从耳。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6)闻: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16.仔细阅读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全文,分析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答案】辛弃疾《摸鱼儿》一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1)内容

此词借春天的衰残来寄托作者的哀时怨世之意,表示了对南宋偏安政局的深切忧虑和无比悲愤,抒写了忠而被谗与爱国壮志难以实现的郁闷与感慨。

词的上片写春意阑珊,以春天即将逝去的花残叶败的景象,喻示南渡后国运衰微的局势; 下片写美人迟暮,以古人古事明自身遭遇,借峨眉见妒痛斥奸佞小人妒宠争妍、嫉贤害能的丑态,结拍以景收束,并象征政局的岌岌可危。

全词情调婉转凄恻,柔中寓刚。此词问世以后,一时广为传唱,影响十分深远,人们将其与苏轼的《念奴娇》、柳永的《雨霖铃》等并称为“宋金十大曲”。

(2)艺术特色

①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

词中用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并构成了整体性的象征意蕴。上片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 下片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全词笔致婉曲,寄托遥深,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回味无穷。

②善于运用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的手法

词的上片起首二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接着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一层一折,一折一转,层层深入,宛转有致。下片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