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21 2018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41 2018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60 2018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81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 它有什么特点?
【答案】(1)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imperialism )是在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
“新帝国主义”,是指在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如果传统的帝国主义属于军事帝国主义,那么“新帝国主义”则属于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2)文化帝国主义是现代帝国卞义总过程的一部分,概括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①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那么,这种文化扩张很明显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不少学者也把文化帝国主义称为“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 )。在探讨媒介帝国主义时,人们更关注两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一是跨国传播媒介的高度集中和垄断,二是由这种垄断体制所形成的信息单向流通所产生的文化后果。
2. 简述文字传播的意义与局限。
【答案】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1)文字发明的意义
①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够长期保存;
②文字能够打破空间和距离的限制,扩大了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问;
③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2)文字传播的局限性
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
3. 请简述李普曼的《舆论学》一书的主要观点。
【答案】李普曼是美国著名政论家,他于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被看作是传播学的奠基之
作。该书的主要观点如下:
(1)刻板成见
“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在李普曼看来,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世界实际上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而言,外部世界己经过于辽阔而无法把握了。人们每天忙于生存或是其他地方事务,没有过多精力来亲自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因此,人们通常抱着一种固定的看法来便捷地看待外部世界。这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头脑中未受到挑战的画面来构想遥远复杂的外部世界。因此,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以及把握这个世界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它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根植在我们思想与感情中的观念。
(2)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①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②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假环境),③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
(3)议程设置在《舆论学》中的体现
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舆论学》。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人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人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指出,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象之问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
4. 什么是管理研究? 你认为传播研究能否做到价值中立?
【答案】(1)管理研究是指许多经验性研究的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所以早期的研究大多是在政府、企业或由企业资助的基金会的资助下进行,这些项目主要是为决策者服务,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2)这一传统本着科学研究价值中立的立场,把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严格区分开,基本不理会研究结论应用所产生的后果。结果造成研究的问题越来越细致,主要关注信息的效果,对信息本身不做价值评价。
(3)不能做到价值中立,由于它们的研究受到资助,代表着受资助方得立场和价值观。
5. 何谓“社会认同模式”(socialidentificationmodal )? 如何用该模式来理解大众传播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答案】(1)“社会认同模式”的主要内容
社会群体的定义是拥有共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认为他们自己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型的成员。群体的成员彼此之间不需要直接的关系,也不必有一个结构,对群体成员的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往往可以根据个人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立场来获知。因此,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种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或出现或消失,当出现时,个人的言行会试图与他或她所属社会类别的规范一致,并配合相关的情境行动。(2)大众传播媒介在带来社会认同以支持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理解如下:
①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描述哪些群体对哪一特定议题存在争议,从而显示出哪些群体特征与议题有关。
②媒介通过描述各种群体是如何对该议题做出反应的,可以指出每一个群体所持的意见,并且告诉认同该群体的人们什么是应该遵守的规范。
③群体的意见规范在受众心目中的感觉很可能被传播夸大。
④人们自己承担起维护这种被认为是群体规范意见的责仟,且更可能去表达这种夸大的规范。正是在这个时候,对不同议题的舆论可能表现得更坚定、更具体了。
6. 简述传播学理论从被动受众(passiveaudience )到主动受众(activeaudience )的发展。
【答案】受众是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在大众传播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受众是大众传播的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这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和冲突。
(1)19世纪下半叶,新的媒介技术被发明并得到推广,媒介观也随之涌现。工业化、城市化、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了众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个阶段,学者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能够迅速改变人们的信念,甚至支配人们的行动。作为孤立、分散、原子似的大众,他们对媒介完全没有抵抗力,思想完全被媒介传播的思想支配。认为受众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着大众媒介强加的思想。
(2)20世纪50年代,在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的带领下,经验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推翻了大众社会理论中完全被动的受众观。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县调查中发现选民并没有被大众传播的宣传所左右。有限效果论发现了一些制约传播效果的因素和条件,比如社会关系、群体背景、个性差异等。这个阶段把更多关注点放在了受众身上,把受众看成是处在众多社会联系中的有个性差异的个人,这种受众观不再是绝对被动的受众观。
(3)20世纪70年代,随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和进一步发展,对受众观有了很大的进步。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需要”来接触或“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否定了受众被动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的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