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白修德在晚年所写的《探索历史》一书中说:“不论你在何地进行采访,也不论你是在重庆或是在外地了解情况,结论是:政府机关、医院、军队司令部、大学、省政府等一切机构都是形同虚设,或者是行将崩溃。这种崩溃的过程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白修德的言论主要是为了说明() A.美国中断支持蒋介石政府的原因。 B.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无法形成合力。 C.国民政府的腐败是其失败的根源。 D.人民解放战争顺利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B.北平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D.中共“七大”召开。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采取了“全程战略指导”方针,试图将日军由北向南、直取武汉的战争路线改变为由东往西的不利路线。为此,国民政府积极组织了()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庚子诗鉴》记载,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支干,又以为人眼,相与同詈(骂,责骂)西人,暴其残酷。”以上材料反映出() A.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误解。 B.洋教势力对中国民众的毒害。 C.义和团拳民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D.义和团运动中的盲目排外。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