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目录

2016年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题及答案(一) ... 2 2016年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题及答案(二) . 11 2016年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题及答案(三) . 18 2016年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题及答案(四) . 24 2016年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题及答案(五) . 32

一、名词解释

1. 人民群众

【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 借贷资本

【答案】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产业资本外,还存在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出的货币资本。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其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

3. 意识

【答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

(3)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4.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答案】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

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5. 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二、论述题

6. 试述唯物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如何发展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

【答案】(1)唯物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唯物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①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则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简称三个代表,是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提出的中国共产党重要政治理论。

②三个代表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要:

a.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小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c.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科学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

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②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下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7.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答案】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1)空想社会主义

①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③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容

a. 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

b.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