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利用协调性研究

关键词: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协调性分类,分类协调模式,模糊综合评价,陕西省

  摘要

  地质遗迹是地质作用给人类创造并遗留下来的的具有多种利用价值的资源,它是地学科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地学科学和教学实践的天然实验室,是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典型遗迹;同时也是对公众进行科普、环境及灾害等方面知识教育的博物馆,许多地质遗迹又是特殊的旅游景观资源。因此,这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但长期以来,对其多种资源特性未予以足够重视,要么仅强调被动的保护,只用以进行专门的地质科学研究,地质遗迹资源被人为禁锢在高深的地质殿堂,而脱离大众,更有甚者,连保护都做得较差;要么又多看重的是一些特殊遗迹的旅游观赏价值,忽视遗迹的地学属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单纯强调开发,常常造成遗迹的破坏。总之,在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上存在着顾此失彼的不协调现象,在资源遭到破坏的同时,也使资源的价值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实际上是对资源潜力的一种浪费。   正是从此观点出发展开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协调性研究,全文主要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主要介绍地质遗迹保护事业的发展历史、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现状,阐述了选题的意义。   第二部分,在阐述地质遗迹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地质遗迹资源的概念,分析了地质遗迹资源的主要特点。   第三部分,分析了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的发育、特点及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主要介绍陕西省25处重要地质遗迹的基本情况和地学特征,是后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进而划分协调性类型的基础。   第四部分,借助特尔菲法,对25处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协调性进行多指标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协调性分类。   第五部分,在分析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问题、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协调的基本原则。   第六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和落脚点,针对所划分类型的实地情况分析阐明各类型遗迹的基本特点,提出协调原则,分类建立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协调发展模式。   第七部分,进一步阐明本文主要结论、结果和立足点。   从以上得出以下结论或结果:   1明确提出并界定地质遗迹资源的概念,并明确提出应该进行资源保护利用的协调。   2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其地质遗迹在我国占有承东启西、南北过渡的独特地位。   3首次提出了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协调性分类的概念、方法及理论,并进行了较大尺度区域上协调性分类工作,从而提出了地质遗迹资源一种新分类体系。   4提出了通过计算遗迹保护利用评价中的两个特征值A1、A2,并在直角坐标系下分析其值域分布及其与直线y=x的位置关系来判定遗迹保护利用协调性类型的相关理论,划分了在不同协调性类型下其特征值值域分布空间。   5在评价中发现了特征值A1、A2所代表的保护利用等级类型匹配的趋势性规律,即A1对A2的下行匹配和A2对A1的上行匹配。   6首次对陕西省主要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保护利用协调性分类,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将其分为五大类:Ⅰ保护利用偏差型,包括了黑木沟剖面、大荔人遗址、陈家窝子猿人遗址、口镇遗迹、梁山剖面、芭蕉口剖面、松树沟剖面、莲花寺山崩、华县大地震遗迹等九处;Ⅱ保护偏好利用偏差型,包括公王岭遗址、小秦岭剖面、东秦岭剖面、老高川化石群等四处;Ⅲ保护利用一般型,包括黄河龙门、骊山、小南海等三处;Ⅳ保护偏好利用一般型,包括了太白山、西汤峪、东汤峪、笔架山石林、柞水溶洞等五处;Ⅴ保护利用偏好型,包括华山、翠华山、壶口、华清池等四处遗迹。   7在阐明各类型与保护利用协调性有关的特点及协调原则基础上,最终建立了保护利用分类协调模式:Ⅰ类中建立了洛川黑木沟模式-国家地质公园模式和口镇模式-挖潜模式;Ⅱ类中建立了蓝田公王岭模式-科普文化旅游模式和-东秦岭模式-借景互动协调发展模式;Ⅲ类中建立了骊山模式-国家公园互动协调发展模式;Ⅳ类中建立了太白山模式-适度利用模式和笔架山模式-园中园模式;Ⅴ类中建立了翠华山模式-创精品模式及壶口模式-资源共享型地质公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