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八股文

【答案】所谓八股文,((明史·选举志二》解释说“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八股文还称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它是在宋朝经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是一种命题作文,有固定的结构。一般而言,每篇八股文的结构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又称出题、领题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这四个部分中各有两股,两股的文字繁简、声调缓急,都要对仗,合称八股,八股文之名即是由此而来。

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形成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在产生之初,它对于考试文体的标准化,促进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应该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然而,八股文的负面影响也同样明显。它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严重败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它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危害尤甚。因此,八股文遭到许多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

2. 《三经新义》

【答案】《三经新义》是经学教材,为宋代王安石撰《周官新义》,王雾、吕惠卿撰《毛诗义》《尚书义》之合称,是熙宁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王安石在《周官新义序》中说明,它训释《周礼》,意在“立政造事”。熙宁八年即1075年颁于学校,成为法定教材,并用以取士,统一经义,以“一道德”。《四库全书总目》说:“新经《毛诗义》凡二十卷,《尚书义》凡十三卷,今并佚,《周礼新义》即《周官新义》本二十二卷。明万历中,重编内阁书目,尚载其名”,今本《周官新义》辑自《永乐大典》,共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

3. 晓庄师范

【答案】晓庄师范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1929年这所学校更名为晓庄学校。陶行知提出师范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师范毕业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在晓庄学校试验期间,他将“教学合一”发展为“教学做合一”,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要求乡村教师要能真正关心

1930农民,为农民服务; 强调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 指出教育内容和治学方法与农村生活密切结合。

年,晓庄学校遭当局查封,至1951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复办南京晓庄学校。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组合新建南京晓庄学院。

二、简答题

4. 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答案】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是对教育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教育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发展定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是使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如下:

(1)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常用的集中量数有三种: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是描述次数分布中“离中趋势”这一特征的统计量,简称“差异量”。一组数据,若离中趋势小,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大; 反之,若离中趋势大,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小。最常用的差异量有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

(3)地位量数(相对位置量数)

相对位置量数有百分等级与标准分数两种。标准分数,主要指Z 分数。Z 分数是一种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分数中所处位置的量数。

5. 我国隋代采用何种方式集中选士大权? 有何特点?

【答案】(1)我国隋代采用了科举考试制度也就是采取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集中了选士大权,巩固了中央的统治。

(2)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隋代采用科举制是为了革除汉代以来的选官制度的弊端,使之更加符合中央集权的需要。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比秦汉又有加强,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既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又不利于合乎要求的人才的选择和任用,其己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选官制度来替代它,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终于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②隋朝科举考试制度开创了开科考试的方式。隋炀帝人业三年(607)定十科举人的科目,大业五年(609又将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确,其中仍有“文才美秀”科,即进士科,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一般把隋场帝创设的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开科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试卷,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所谓声名德望己不再是主要的依据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虽也含有考试,但是以推荐察举为主,而隋以后的科举则以考试为主。隋代以前是察举,隋代以后是考试,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③隋朝的科举制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国运短暂,加上隋朝统治者多好佛老而不尚儒术,所以也不是很重视科举取士。因此科举考试制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直到唐代才将科举制度发扬光大。

科举考试制度的开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世族把持选士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

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科举考试毕竟有相对稳定的客观标准,它轻门第,重才学,仃人唯贤。这在中国古代选士制度上确实是一次变革,是一个进步。科举制度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维持了1300年之久。

6.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者的异同。

【答案】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是三种不同形态的综合课程,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1)三者的共同点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或亚文化知识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核心主要源于学科。这种综合课程试图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

(2)三者的不同点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

①相关课程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的课程。例如,物理、化学、数学在某些主题上的联系,历史、地理、公民在某些主题上的关联,等等。相关课程可以克服分科课程彼此封闭、各自为政的缺陷,通过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彼此整合起来,有助于优化生的认知结构。当教师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后,也可以彼此配合,避免对知识的不恰当重复。

②融合课程是指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的课程。例如,历史、地理公民融合为综合社会科,物理、化学、生物融合为综合理科,等等。融合课程并非原先几门传统学科的拼盘或混合,而是打破或超越了被融合的各学科的固有逻辑,形成了一个新的有机体一一融合课程的逻辑。由此看来,融合课程在学科综合的程度上远远超出相关课程。

③广域课程是将各科材料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教学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高度整合分科课程,以便能与生活联系起来。它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广域课程在其出发点上与融合课程存在某种相似:都是围绕一个所选择的组织核心而将分支学科组织为一个新的课程整体,而且被整合的每一门学科都将失去其独立性。但广域课程与融合课程也有区别,广域课程在范围上要比融合课程来得大。融合课程的范围主要限于与学科有关的领域,而广域课程不仅百科与学科有关的领域,人类所有的知识与认知领域都可以被整合。

7. 列举教育研究假设的三种分类方式,并简述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答案】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好的、暂定的结论。

(1)教育研究假设的分类

①按照假设的形成逻辑,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归纳假设是在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