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思想政治题库>学科知识(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又是一年清明时,随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曾经被遗忘、冷落的清明习俗又重被拾起。清明的习俗很多,有的被时代湮没,比如蹴鞠、荡秋千、插柳等;有的被很好地保留着,除了扫墓祭祖,还有放风筝、踏青、植树、吃青团等;有的则慢慢变成现代人过清明的习俗,那就是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对清明习俗认识正确的是()

A . A.传统习俗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 . B.对待传统习俗我们理应全部继承
C . C.传统习俗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
D . D.对传统习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国家正在强力推动以信息消费拉动内需。2013年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实现“十二五”后三年信息消费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这意味着到2015年,我国最终信息消费规模有望超过3.2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如果要为这一设想寻找文化生活依据,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B.当今世界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大。 C.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D.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书籍《舌尖上的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在当当网上的销量就突破了20万册。不仅如此,由此书引发的“吃货”效应将其他餐饮美食类书籍也带入了销售高峰。这说明()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④文化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2013年央视春晚的一大亮点,就是有更多的普通百姓参与其中。他们将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加工创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目,借助春晚的舞台,给全国人民带来了美好的精神享受。这说明()①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和享用文化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大雪漫天,炉火小坐,人缩如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冗于琐务,数日不暇,摆脱归来,俗尘满襟,宜读《史记》项羽本纪及游侠列传。这段话主要是想说明() A.读书选择可以随时空环境不同而变化。 B.读书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读书过程影响人们的实践和文艺创作。 D.人们读书必须要有特定环境才能深入。 2014年5月23日,第四届“北京换书大集”在首都图书馆开集,万余册书刊供市民交换。本届大集延续“分享阅读交换快乐”的主题,号召市民“盘活”手中藏书,让家中闲置好书好刊“走”起来,与其他市民交换阅读,分享阅读的收获和乐趣。这说明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①能提高人的审美水平②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③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④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又是一年清明时,随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曾经被遗忘、冷落的清明习俗又重被拾起。清明的习俗很多,有的被时代湮没,比如蹴鞠、荡秋千、插柳等;有的被很好地保留着,除了扫墓祭祖,还有放风筝、踏青、植树、吃青团等;有的则慢慢变成现代人过清明的习俗,那就是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对清明习俗认识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