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烟台大学人文学院723中国通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唐长安城

【答案】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接近100万,显示出古代汉族居民建筑规划设计的高水平。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长安城被拆毁,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和西郊等大片地带。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 禅让制

【答案】禅让制是指我国古代氏族公社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更替与继承的一种制度。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在尧舜时期实行。尧虽有子丹朱,却不把联盟首领之位传子,而是在民间选择继承人。舜因德行杰出受到推举,摄行政务。在长期考察之后,尧终将首长之位禅让给舜。舜到晚年也同样禅位给治水有功的禹。同时尧、舜禅让时都要经过“四岳十二牧”的同意,实际上“四岳十二牧”就是联盟议事会成员,他们有权推选军事首长。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3. 践土之盟

【答案】践土之盟是指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城澄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营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周天子希望晋文公能恭敬地服从命令,以安抚四方诸侯,并惩治不忠于王室的邪恶之人。对于周天子的恩宠,晋文公三次之朝觐周襄王表示尊敬。这次会盟,换得了周王室对他的支持,他的霸主地位由此而得己确立与巩固。

4. 郭守敬

【答案】郭守敬字若思,是元代科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学家。擅长水利和天文历算,曾担任

,通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

行三百六十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了纪念他,邢台市将一条主要的街道命名为“郭守敬大街”。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5. 投下

【答案】投下,全称“投下军州”,又作头下,是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的贵族领地。贵族将战争中所掠或皇帝赏赐的

人口自置城堡内予以管理,即为头下,又称“私城”。被俘掠的汉人和渤海人大都被安置在适宜农耕的地区,有技艺的则从事手工业。这些从事农耕的人,一方面要向头下军州的贵族缴纳实物地租,另外还须向辽政府缴纳课税,故又称为“二税户”。城市里的商税,除酒税交给政府外,其他均归头下军州的贵族所有。这里的官吏,除节度使外,都由各州的贵族委派。头下军州的户口,一面依附本主,一面依附辽政府.10世纪末以后,辽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已日益加强,以往建置的头下军州,逐渐被收归中央,由中央直接管辖。

6. 九品中正

【答案】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巫为了拉拢士族,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延康元年(220年)命其制定,至西晋渐趋完各,南北朝时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的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它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7. “王与马,共天下”

【答案】“王与马,共天下”是指在东晋时,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垂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大权的一种说法,这是就东晋政权的实质而言的。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8. 侨置郡县

【答案】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侨置郡县。永嘉南渡的北方人口被称为侨人、侨户。为了控制侨人,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称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侨置。南方原来的郡县称为“土郡县”。初置侨州侨县时,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方人和鼓励登录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侨置设立后引发了许多的严重问题,诸如户籍混乱等,影响了财政收入。后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采取土断,将侨人户口编人土郡县。

9. 国人暴动

【答案】国人暴动是指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又称氦之乱、国人起义。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姬胡继位,为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引起国人不满。公元前841年,国人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起义,围攻王宫,周厉王出逃。此后,政权由大臣周公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行政”

10.“改土归流”

【答案】“改土归流”是指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

,云贵总督鄂尔泰数次上书,全面阐述改土归流的必要,奏请立即的政治改革。雍正四年(1726)

推行。雍正帝命其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同时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论述题

1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答案】(1)家庭的出现

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父系氏族公社的时间大约是5000多年前。这一时期,妇女在经济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系氏族公社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裂成为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妇的小家庭。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瓦解,代之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形成。

(2)私有制的出现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的财产公有制渐趋瓦解,私有制由萌芽而产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劳动产品除用消费之外有了部分剩余,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产生。私有制的出现主要反映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死者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现象严重。当时不仅出现了私有制,而且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由于人们占有的私有财产的多寡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平等性逐渐消失,不平等的关系也就是阶级对立关系逐渐形成。人们的关系也在重新组合:

富有者成为氏族贵族,成为奴隶主的前身; 贫困者往往要承受富有者的剥削和奴役,从而沦为奴隶。

(3)国家的形成

①中国古代最初国家的产生是在各个发生了阶级分化的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形成的,不同于欧洲历史上任何国家兴起的形式。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存在着许多氏族部落,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足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地区是东夷族部落,长江流域是苗蛮都落。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彼此掠夺而发生战争。因此,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礼向阶级礼会过渡时期的制度。

②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传说。如炎帝和黄

,黄帝取得了胜利; 黄帝又和九黎“战于涿鹿之野”,黄帝亦取帝两个部落联盟曾“战于阪泉之野”

得了胜利。黄帝部落成为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在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与联盟中,国家逐渐形成。我国古代代国家的形成约在尧、舜时期。我国的历史从这时起进入了阶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