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西南联合大学

【答案】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内迁的3所大学联合组建的国立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七七事变后,教育部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联合组成临时大学。1937年8月临时大学筹备会在南京成立,11月1日,在长沙正式上课,共设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17个学系。校本部设在原圣经书院德涵女学旧址,文学院设在南岳,校务由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主持,年底战火逼近长沙,又西迁云南昆明。1938年4月抵达昆明后,改“西南联合大学”名,5月4日正式开学,同年秋增设师范学院,附设师范专修科,增设航空工程学系以及电讯专修科,1939年又设立先修班和进修班。1940-1941学年,发展为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

,有教师350多人,学生3000多人。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被誉为人后方的“民主堡垒”

发生过震惊中外的“一二·一”反内战、反暴行、争取民主运动。1946年5月,联大宣告结束,各校分别返回平、津原址复校。

2. 设科射策

【答案】由于太学里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尤受重视。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策”是指教师(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正“科”即是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有时也细分为甲、乙、丙三科或上第、中第、下第等)。学生所取得的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通常甲科(上第)为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学考试的年限和设科的标准有所变更,西汉一年一试,东汉则基本上两年一试。设科标准最后则完全以通经多少为依据。学生通过考试取得一定的科品,获得相应的官职后,仍可以参加下届考试,以获得更高的等级和官品。太学以此鼓励士人博通儒家的“五经”。

3. 儒家八派

,【答案】儒家八派指战国时期儒家分化而成的八个派别,又称“八儒”《韩非子。显学》:

“孔墨之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子张即领孙师,漆雕氏即漆雕开,为孔子弟子。子

,长期讲学于思即孔极,孔子之孙。孟氏即孟辆,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孙氏即荀况(又称孙卿)

稠下学宫。以上五派的代表人物是明确的,其余三派指谁,则尚难判定。颜氏,或曰当是颜渊,

,最著者为颜渊。梁启超则说:“孔门颜氏有数人(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颜氏弟子共有八人)

然颜渊先孔子卒,是否有弟子传其学,无可考,此文颜氏之儒不知出谁何也”。仲良氏亦无可考,或谓即陈良。《孟子·滕文公上》载:“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乐正氏一说指曾子弟子乐正子春,一说指孟子弟子乐正克,八派中影响最大者为“孟氏之儒”与“孙氏之儒”。

4. 社学

【答案】社学是元、明、清三代设立于城乡的地方学校,有官立、私立等多种形式,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民子弟入学,以学习《孝经》、《论语》、《孟子》等为内容。明承元制,于洪武八年即1375年下令广为设置,以15岁以下儿童为对象,内容增《御制大浩》、明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亦令各直省府州县广设,每乡一所,以通晓文义,品行谨厚者充任社师。

5. 《三经新义》

,王雾、吕惠卿撰《毛诗义》【答案】《三经新义》是经学教材,为宋代王安石撰《周官新义》

《尚书义》之合称,是熙宁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王安石在《周官新义序》中说明,它训释《周

,意在“立政造事”礼》。熙宁八年即1075年颁于学校,成为法定教材,并用以取士,统一经义,以“一道德”。《四库全书总目》说:“新经《毛诗义》凡二十卷,《尚书义》凡十三卷,今并佚,《周

,今本《周官新义》礼新义》即《周官新义》本二十二卷。明万历中,重编内阁书目,尚载其名”

,共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 辑自《永乐大典》

6. 庠序

【答案】庠序是中国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后来用为一般学校的通称,痒相传起源于虞舜时

,庠就是养育教育的意思。序起源于夏,有东序、西序之分,是当时贵族子弟习代,一称“米廪”

射的地方。《孟子》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对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开办库序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二、简答题

7. 简述墨家教育的特色。

【答案】墨家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墨家之名从创始人而得。墨家教育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1)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墨翟认为贤士或兼士是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

否在位,对国家的治乱盛衰有决定性的影响。墨家所要培养的贤十或兼十,必须具有“兼爱”的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又是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2)教育内容

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更重要的是墨翟的教导不仅是坐而言,而且是起而行。

(3)教学思想

①墨家认为,以“亲知”及“闻知”中的“亲闻”为一切知识的根本,由于“亲知”往往只

,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能知道一部分,“传闻”又多不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

这对于人们的认识事物,作了明确的分析。

②墨翟关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与检查认识的正确性问题,还提出了有名的三表或三法。墨子主张用“本”、“原”、“用”三表法,就是上考历史,下察百姓耳目所实见实闻,再考察政令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国家、百姓人民有利。

③墨家重视思维的发展,注意逻辑概念的启迪。为了与不同的学派或学者论争,墨翟创立了

,应用类推和求故的思想方法进行论辩,以维护他的论点。墨翟重一些逻辑概念如“类”与“故”

视逻辑思维,辩析名理,不仅运用于论辩,而且运用于教学。

④强调主动和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

8. 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卞导作用的条件。

【答案】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学校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共性和个别差异性,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计划、措施进行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每个教育对象,有的放矢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采取特殊的有效措施,加以个别指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弥补每个学生的短处和不足。

(2)学校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筛选、过滤和改造的机制作用。一方面,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倾向性来选择环境和教育对他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和教育符合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时,人会积

,从而导致原有心极接受这种外来影响,并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同化”或者“顺应”

理结构的变化,实现教育影响预期的结果。否则,他会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抵制这种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活化并创造新的教育资源。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建构能力相匹配,只有当教育要求处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内时,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建构活动。教育能否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关键是能否激起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的欲望。

(3)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

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是天然的合作者,家庭环境及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直接消长着学校的教育作用。同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