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之古代汉语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答案】《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套曲,曲牌为哨遍。全曲借用一个乡民的口吻,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这篇套曲新奇、角度独特,对比手法的运用,揭示本质,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与讽刺性。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漫画与野史的风格。
2. 六书
【答案】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系统理论,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例如:
(1)象形:木、日。
(2)指事:本、末。
(3)形声:徒、芳。
(4)会意:森、相。
(5)转注:“考”“老”相授。
(6)假借:锯类工具“我”假借为表示第一人称的“我”。
3. 连绵字
【答案】连绵字是指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一个语素意义的双音节词。从语言角度来说,就是“连绵字”,又称联绵词。先秦以前,就有数量不多的连绵词。连绵的名称见于宋代张有的《复古编》。连绵字可以分为:
(1)双声字。如“犹豫”、“留连”等。
(2)叠韵字。如“仿徨”、“叮咛”等。
(3)非双声叠韵字。如“淡漠”、“颠沛”等。
除这三类之外,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如王国维的《连绵字谱》。
4. 反切
【答案】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坛,徒干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
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读反切注释时不知道反切字的读音,那么反切就没有起到注音的效果。
5. 章句
【答案】章句是串讲句子意思和分析篇章大意的一种体式。它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样可使读者从总体和义理上去加深对古书的理解。
6. 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二、翻译题
7. 为以下古文加标点并将之翻译为现代白话文。
(1)断句并标点。
荆宣王同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随我俊颧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舆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襄带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2)译文。
【答案】(1)标点
荆宣王同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畏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随我俊,颧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為然,故遂舆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襄带甲百為,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2)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 ”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替你在前面走,您
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 ’老虎认为它是对的,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8. 标点翻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答案】(1)标点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译文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发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析,坚定地执行。有还没有学到的地方,学了却学不会,不要放弃。有还没有发问,发问了却仍不知道的,不要放弃。有还没有多加思考的,思考了却没有得到答案,不要放弃。有还没有辨析的,辨析不清楚,不要放弃。有还没做,做得不够透彻的,不要放弃。别人一次能做到,自己做百次也要做到; 别人十次能做到的,自己做千次也要做到。果真能这样,那么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9. 先标点后翻译。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闇昏忽之意非君子之道也则予之问也固矣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答案】(1)标点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 ”孔子曰:“予!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 ”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闇昏忽之意,非君子之道也,则予之问也固矣。”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良而敦敏,成而聪明……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2)译文
有一个叫宰我的人间孔子:“之前我听诸荣伊说:‘黄帝统治了三百年。’我想请问一下黄帝到底是人,还是非人,怎么能到三百年那么长呢? ”孔子说:“唉,大禹、汤、文、周公就已经足够了,关于黄帝的问题,你为什么拿来为难我呢? ”宰我说:“远古的事情传说,是隐蔽模糊,很不规整的,并非是君子的学问,而我很想知道。”孔子说:“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名叫轩辕,生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