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三军医大学数字医学617西医综合之生物化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酶的非竞争性抑制。
【答案】酶的非竞争性抑制是指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基团结合,形成解除。
2. 激素反应元件。
【答案】激素反应元件是指DNA 分子中担负接受非膜受体激素的序列,当激素与核内或胞内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并引起受体构象改变时,此复合物可结合到DNA 特定的序列(即激素反应元件)上,促进或抑制相邻的基因转录,进而促进或阻遏蛋白质或酶的合成,调节细胞内酶的含量,从而对细胞代谢进行调节
3. 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答案】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是指利用氨基酸、磷酸戊糖等简单的化合物合成核苷酸的途径。
4. 联合脱氨基作用(transcleamination )。
【答案】联合脱氨基作用是转氨基作用和L-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的联合反应。氨基酸与酮戊二酸经转氨作用生成or 酮酸和谷氨酸,后者经L-谷氨酸脱氢酶作用脱去氨基的过程。
5. 诱导酶。
【答案】诱导酶是指当生物体或细胞中加入特定诱导物后诱导产生的酶,它的含量在诱导物存在下显著提高,诱导物通过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促进酶蛋白的合成。
6. 切除修复
【答案】切除修复又称核苷酸外切修复,是一种恢复紫外线等辐射物质所造成的损伤部位的暗修复系统。此系统是在几种酶的协同作用下,先在损伤的任一端打开磷酸二酯键,然后外切掉一段寡核苷酸,留下的缺口由修复性合成来填补,再由连接酶将其连接起来。
7. 底物水平磷酸化。
【答案】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 (或GDP )磷酸化生成ATP (或GTP )
和复合物,从而不能进一步形成E 和P , 因此使酶反应速率降低的可逆作用不能通过増加底物的方法
的过程。
8. 亲和层析。
【答案】亲和层析是指利用蛋白质分子对其配体分子特有的识别和结合能力建立起来的分离纯化技术。把待纯化蛋白质的特异配体共价连接到载体上,将此载体装入层析柱,对蛋白质混合物进行柱层析时,待纯化的蛋白质与 配体特异结合,吸附在层析柱上,而其他的蛋白质不能被吸附,通过洗脱可以除去,最后用含游离配体的溶液或 用改变了 pH 或离子强度的溶液将与配体结合的蛋白质洗脱下来
二、问答题
9. 细胞的膜结构在代谢调节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1)控制跨膜离子浓度和电位梯度;
(2)控制细胞和细胞器的物质运输;
(3)内膜系统对代谢途径起到分隔作用;
(4)膜与酶可逆性结合,经影响酶的性质调节酶的活性,进而对代谢进行调节和控制。
10.线粒体基质中形成的乙酰CoA 是如何进入细胞质中参加脂肪酸的合成的?
【答案】线粒体基质内形成的乙酰CoA 不能直接通过线粒体膜进入细胞质,而需要其他物质携带,它可以通过柠檬酸穿梭透过线粒体膜,而进入细胞质。
在线粒体中,乙酰CoA 与草酰乙酸经TCA 形成柠檬酸,柠檬酸透过线粒体膜到达细胞质后被柠檬酸裂解酶作用生成乙酰CoA 和草酰乙酸,乙酰CoA 则参与脂肪酸的合成,而草酰乙酸经过苹果酸脱氢酶和苹果酸酶作用生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参与TCA 形成草酰乙酸,再进行下一轮的乙酰CoA 转运过程。
11.Matthew Meselson和Franklin Stahl为了验证DNA 复制的半保留复制,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将大肠杆菌先放到含有
子几乎都是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15代,以使细胞内的DNA 上的N 原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数代。分别分离各代细胞的DNA ,
的培养基中培养的大然后将大肠杆菌改放在再使用CsCl 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析各代DNA ,并比较各代细胞DNA 在离心管中的相对位置。最终确定了DNA 复制的确遵循半保留规则。如果修改 验方案:将本来在
肠杆菌细胞,直接改放在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数代,同样抽取各代细胞中的DNA ,通过密度
,梯度法离心分析各代DNA 在离心管中的相对位置那么实验结果能否证明DNA 的 半保留复制?
【答案】不能。因为DNA 母链是高度甲基化的,而新生链甲基化程度较低,或者还没有来得及甲基化,如果直 接将大肠杆菌从为培养基改放在的培养基上培养,则子链的DNA 会因的参入,浮力密度会提高,但原来的母链因为甲基化,其相对密度会比未甲基化的DNA 高,两种因素作用正好抵消,使得不同代数的DNA 不容易分开。
12.有哪些酶参加蛋白质水解反应?总结这些酶的作用特点。
【答案】按照酶蛋白的活性部位的结构特征可将蛋白酶分为4类:
(1)丝氨酸蛋白酶类,活性部位含有Ser 残基,受二苯基氟磷酸(DIFP )的强烈抑制。包括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弹性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等。
(2)半胱氨酸蛋白酶类,活性部位含有Cys 残基,对于碘乙酸等抑制剂十分敏感。大多数植物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属于此类酶。
(3)天冬氨酸蛋白酶类,活性中心含有两个Asp 残基,最适pH —般为
可专一地抑制这类酸性蛋白酶。如胃蛋白酶、凝乳酶等。
(4)金属蛋白酶类,含有
酶、信号肽酶以及氨肽酶、羧肽酶等。
13.简述关于酶作用专一性的学说。
【答案】(1)“锁钥学说”认为底物分子或底物分子的一部分像钥匙那样,专一地契入到酶的活性中心部位,强调只有固定的底物才能契入与它互补的酶表面。
(2)“三点附着学说”认为立体对应的一对底物虽然基团相同,但空间排列不同,这就可能出现这些基团与酶分子活性中心的结合基团能否互补匹配的问题,只有三点都互补匹配时,酶才作用于此底物,否则酶不能作用于它。
(3)“诱导契合假说”认为当酶分子与底物分子接近时,酶蛋白受底物分子的诱导,其构象发生有利于与底物结合的变化,酶与底物在此基础上互补契合,进行反应。
14.细胞的跨膜转运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细胞的跨膜转运主要有3种类型。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被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的主动转运,以及通过分泌小泡、分泌颗粒进行的胞吐或分泌和受体介导的胞饮。
(1)被动运送是物质顺着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无需消耗自由能,包括简单扩散和促进扩散。与膜两侧的电化学势梯度有关,促进扩散则需要某些膜蛋白的参与,转运初速度比简单扩散高得多。
(2)主动运输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运输的跨膜运送方式,是一个耗能的过程。它需要膜上有特殊的载体蛋白存在,同时还需要和一个自发的放能反应相耦联。
(3)质膜对大分子化合物是不通透的,大分子化合物进出真核细胞是通过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进行的。内吞作用指细胞从外界摄入的大分子或颗粒逐渐被质膜的一小部分内陷而包围,随后从质膜上脱落下来,形成含有摄入物质的细胞内囊泡的过程。与内吞作用相反,有些物质在细胞内被一层膜包围,形成小泡,逐渐移至细胞表面,最后与质膜融合并向外排出,这一过程称为外排作用。
内吞和外排的过程都是将被运转的物质由质膜包围,然后从质膜上脱落。
等金属离子,受EDTA 等螯合剂的抑制。如嗜热菌蛋白抑胃肽(pepstatin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