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829社会保障与社会学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规划

【答案】社会规划是人们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指导社会变化的过程,是人们在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运用人类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人们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总过程。

2. 可持续发展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的发展不应牺牲下一代的发展机会,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以另一个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资源的合理运用与保护,强调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可持续的人口发展等内容。

3. 社会组织

【答案】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由于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规则不同,使社会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

①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②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4. 社会舆论

【答案】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社会舆论可分为民间舆论和权力者制造的舆论。民间舆论是产生于民间的、由于一定范围的民众对某一事件共同发生兴趣而形成的舆论。权力者制造的舆论则是由政府或其他掌权者发动的。

二、简答题

5. 简析文化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功能。

【答案】(1)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①价值整合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功能。

a.. 因为只有价值观的一致,才能有结构和行为的一致。

b. 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价值观是有差别的,但是经过文化的熏陶,就会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一致的价值观。例如被社会文化肯定的事物和行为,必然是这个社会的成员所认同、所追求的; 反之则是他们所鄙弃的。

c. 价值观的一致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一致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源。

②规范整合是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规范本来是价值观的外化、普遍化和标准化,就像国家颁布的法律一样,它反映着国民的意志(即价值观),但是要想使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还必须进行普法教育,这普法教育就是使法律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的过程。

③结构整合

a.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无论是产业还是人群的结构都是多元的,社会越发达,结构越复杂。社会结构的整合有赖于各部门和各阶层之间互相依赖和功能上的互补,但是也有矛盾和对抗。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对抗,在通常情况下是依靠共同文化的整合;

b.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一个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学中功能学派强调文化的整合作用。一个民族由于享受一份共同的文化,不论他们是否居住在一起,也不论他们是否生活在共同的制度下,都会有民族的认同感,都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连接在一起,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分离的。

(2)文化的社会导向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维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而导向功能则推动社会进步。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导向体系,它是指导社会向前发展的,如教育、科研和组织管理等就是社会导向体系。在当代中国,发挥文化导向功能,就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提供知识社会进步是人的进步,是人的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没有新的知识和技能,没有观念的更新和人道德品质的提高,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而新的知识技能,新的思想观念,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学习得来的,而实践、教育和科研都是文化,所以文化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中起着引导推动作用。

②积累成果社会是一份文化遗产,这份遗产是逐步积累起来的,而这种积累是依靠文化来实现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创新本身既是文化活动,又必须由文化把它记录下来。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对前人创造的成果的继承发扬都必须通过文化来实现。当然,文化的导向若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则会阻碍社会进步。

6. 简述社会变迁的类型。

【答案】社会变迁的类型有:

(1)整体社会变迁和局部社会变迁

①整体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变化。社会具有系统性特征,当社会结构和制

度体系都发生变化时即是整体社会变迁。

②局部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的部分结构和制度的变化。实际上,由于社会的系统特征,局部变迁对整体是有影响的,局部社会变迁也具有相对的意义。

(2)社会进化与社会革命

①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迁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②社会革命则是社会的剧烈的、本质性的变化,它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而且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变化。

(3)社会进步与倒退

①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福利、平等和发展的变迁被称为社会进步; 阻碍甚至与此相反的变迁被认为是倒退。

②社会价值具有多样性,不同群体对同一社会变迁是否属于进步、是多人程度上的进步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③社会变迁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即总体进步中也可能有负面的东西。

(4)自发的社会变迁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①自然而然发生的社会变迁称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它不是人们刻意追求、有意干预而发生的。 ②人们基于自己的愿望和对社会运行的某些规律的认识去设计和具体推动社会过程,以达到目标的活动及结果就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7. 与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案】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5)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