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答案】①社会价值的含义: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是人在社会中体现的对于社会的意义。
②个人价值的含义: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人对于自身的意义。
③二者之间的关系:人应当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但个人价值的实现义依赖于社会,人的个人价值总是与社会价值相联系,并且在事实上是从属于社会价值的。
2. 物质
【答案】物质是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3. 反思
【答案】反思是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这是一种从后思维、间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式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反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具体表现为:
(1)就在于它一般是在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发生,何以如此发生,等等。
(2)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另一个地方就在于,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
4.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5. 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简答题
6. 简述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答案】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表现为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是,他们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同近代科学相联系的,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其严重缺陷,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的不彻底性。
(2)唯心主义有许多流派,但归结起来不外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其代表人物如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心外无物”)、英国的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其代表人物如中国宋代的朱熹(“理在事先”)、古希腊的柏拉图(“理念世界”)、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绝对观念”)等。
在当代,除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外,又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双峰对峙的两大哲学思潮。因此,在对哲学派别斗争的理解中,探讨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3)科学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当代科学发展极其广泛的技术应用,使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科学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和历史内涵,不能把科学主义混同于对科学的崇尚和倡导,更不能把科学主义混同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即“求真”的精神,是面对现实探索规律的精神,即“求实”的精神。把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主义”与人类为真理而斗争的“科学精神”区别开来,批判“科学主义”而弘扬“科学精神”,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态度。
(4)人本主义有三种含义: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 二是指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三是指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
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7.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
a. 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互相依赖性。矛盾着的每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都同对立一方彼此互相依赖着。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为媒介,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作为这样的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 b.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的双方不仅互相依存,而且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存在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即相互贯通性。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相互否定、相互限制、相互离异、相互分化等,这些都是矛盾斗争性的具体形式,从不同侧面表现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的含义。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矛盾双方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在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对立面的相互的依存,一力一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这是任何矛盾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对立一方的发展也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因为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过程是在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中实现的; 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同一,是发展中的同一,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小是脱离对立面的孤立发展。
其次,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那些对立面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是这样,那些对立面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也是如此。在一切矛盾中,对立双方总是包含着可以彼此利用的某些共同因素。一切新事物的发展,都要利用旧事物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某些因素。同时,矛盾双方的每一方也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再次,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是一物转化为他物,但不是转化为别的东西,而是转化为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离开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具体同一性,就无法确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对立面的相互斗争所推动的。在对立面的斗争中,双方竟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进行量的准备和创造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当矛盾双方力量的发展在斗争中沿着各自的方向达到它的极限时,就只有通过斗争才能突破这个极限,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一事物变成他事物。当旧的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已经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的时候,就要变革生产关系,即突破原有的旧生产方式存在的界限。事物的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