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13历史学基础1(自命题)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何梅协定》

【答案】《何梅协定》是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和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往来的备忘录和复函。主要内容是:①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 ②撤退驻河北的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第三团; ③撤换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 ④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根据这一协定,国民政府丧失了在河北省的大部分主权。

2.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中国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中央全会。毛泽东向全会作了报告。全会集中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的问题。指出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会议还着重研究和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基本政策。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基础。

3. 法币

【答案】法币是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不兑换纸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银元流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后来不断贬值,1948年为金圆券所取代。

4. 过渡时期总路线

【答案】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5. 改组派

【答案】改组派是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全称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标榜“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1928年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失败。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等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

1931年汪精卫宣布改组派解散。

6. 淞沪会战

【答案】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历时3个月。由于淞沪守军浴血奋战,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7. 《(共产党人)发刊词》

【答案】《(共产党人)发刊词》是毛泽东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为党建刊物《共产党人》写的著名发刊词。发刊词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8年以来在党的建设上的历史,提出了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泛群众性以及在政治、思想、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第二部分是主要阐述了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各自的基本问题之间其相互关系。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共产党人)发刊词》总结了共产党十几年的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

8. 校场口血案

【答案】校场口血案是指1946年2月10日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校场口发动了的一起残害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血案,目的为破坏政协决议、坚持独栽内战、践踏人民民主权利。这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镇压人民民主运动制造的血案。在政协会议开会的第二天,

,每日在沧白堂举行演讲会,邀请政重庆各界23个团体成立了“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

协代表演讲。国民党当局针对协进会的演讲,多次派特务、流氓到会场侮辱、殴打参加会议的报告人和参加群众; 打伤演讲的政协代表郭沫若、张东荪等人,制造了“沧白堂事件”。1946年2月,重庆各界在校场口广场举行庆祝政协成功大会,会议开始时,国民党预伏的特务一拥而上大打出手,打伤主席李公朴,主席团成员马寅初、章乃器及新闻记者6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校场口血案”。

9. 《二月提纲》

【答案】《二月提纲》是1966年2月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全称为《五人小组向中央的汇报提纲》。1966年2月3日,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在人民大会堂讨论关于批判吴晗的问题,根据会议讨论,拟订了一个汇报提纲。《二月提纲》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的批判限制在学术范围内,但不久,这一提纲受到毛泽东的批判。

10.东北易帜

【答案】东北易帜是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的事件。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和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论述题

11.简述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其影响。(或者可问皖南事变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其影响)

【答案】(1)历史背景:

①日本为了早日结束侵华战争,实现南进目标,加紧了对国民党的诱降。

②同盟军与轴心国两方面的力量都想拉拢蒋介石,从国际形势上抬高了蒋介石集团的地位。 ③蒋介石对打击共产党的势方直没有死心,想趁国际形势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发动反共高潮。 (2)经过:

①1940年7月,国民党提出了一个取消陕甘宁边区,限制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及作战区域的所谓“中央提示案”。此案的提出是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先声。

②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发出皓电,限令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于一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皓电的发出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开始。11月9口,中共中央复佳电,坚决拒绝国民党要求八路军新四军限期撤到黄河以北的命令。但为了顾全大局,同意将皖南新四军部队移到长江以北。12月8日,国民党政府以何、白名义发出齐电,强令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于1941年1月底前全部撤至黄河以北。但蒋密令顾祝同若新四军至限期(12月31日)不北渡,应立即解决。在此情形下,将皖南军部迅速北移是正确的方针。但项英在“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延误了北移时机。直到1941年1月初才在中央的严厉督促下转移。

③1941年1月4日晚,新四军军部及在皖南的部队9000多人从径县云岭出发。5日到达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袭击。6日,顾祝同所属上官云相等部在蒋“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的密令下,向新四军发起总攻。新四军与敌进行了七昼夜的激战,伤亡惨重。叶挺为保全部队,主动往上官总部协商,被扣押。14日,新四军除2000人冲出重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

,取项英遇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后,1月17日,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

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法审判”。第二次反共高潮至此达到了顶点。

(3)影响:①皖南事变发生后,1月10日,中国共产党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针对皖南事变暴露出来的国民党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真面目,共产党坚决贯彻“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大力宣传国民党破坏抗战、妄图消灭共产党的野心,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拥护,博得了国际舆论的称赞和声援,不仅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而且使新四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华中、华北解放区的对敌斗争与各项建设事业更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