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学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

【答案】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①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

③土地是一种历史综合体。

④土地与国土不是同一概念。

二、简答题

2. 阐述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

【答案】(1)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

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类系统。

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己被广泛应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

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反映景观特征,关系到区域内的农林牧用地规划布局。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续分为土地型。

(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自然发生学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和实用性原则。除了上述4个分类原则以外,在具体选择土地类型的分类指标时,还应注意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以保证分类过程的可操作性。

(3)土地类型的命名方式

①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 或植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和黄红壤山坡地。我国多采用这种命名方法。

②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田、咸田、围田、坑田; 黄土高原地区的川地、

源地、梁地、峁地等等。

③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3. 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案】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土地退化是一种“慢灾害”。

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等类型。

(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土流失的原因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历史和现代社会经济原因。因为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1/3,由于地势起伏和坡度关系,表层的土壤颗粒易随地表径流顺坡流失而进入江河汇人海洋。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水旱季节交替明显,降水多集中于夏秋,并常集中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这种气候和降雨特点,既不利于稳定的植被生长,也为水十流失提供了强大的自然营力。

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中国也有其特殊性,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古国,垦耕历史久,加上不断战乱和历代的大兴土木,使开发较早的中原及其邻近地区早己树尽林光,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加剧创造了条件。

(2)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有自然因素亦有人为因素,一般来说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中国约一半国土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受少雨多风和人为破坏植被的影响。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在不断地扩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3)土地次生盐渍化

我国的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灌区,由于水闸、渠道、稻田渗漏使其周围地下水位升高至临界深度以上,大量地面蒸发积盐,使其土地发生次生盐渍化。

(4)土地污染防治

首先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工业排放的有毒有害废气、废水和废渣进入土壤的数量逐年增加,受污染的土地面积逐年扩大。其次是全国每年施用化肥4000多万t ,农药50多万t ,因使用不合理,利用率低,大部分分散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直接或间接污染土地,进而使动植物和各种农畜产品中有毒物质积累,破坏食物链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4. 土地资源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答案】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应当包括从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存在的问题出发,为实现土地

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化配置结构及其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完整过程。

土地资源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对土地和土地资源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和剖析; 对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的研究; 以及系统分析土地资源各个构成要素对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综合质量和利用的影响规律,即研究各自然要素与土地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规律性和区域特殊性。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主要包括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和区域土地资派的综合开发的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土地资源保护应该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 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各项管理措施的制定、管理体系的建立、管理措施的实施等的方法论上。

5. 试述FAO 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分类方法,并说明它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FAO 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分类方法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四级分类制。它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当前的和潜在的适宜性分类,而且对可能选择的每一种土地用途都分别进行分类,如在一地区的某一地块,对农业、畜牧业或林业都适用,那么就要对这3种土地用途的每一种分别进行适宜性分类。

该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是一种解释性分类系统,它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的土地适宜性分类,而且始终保持一定的结构,即具有相同的分类类目,每个类目在应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时,仍保持它在不同的分类范畴中的基本含义。该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

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