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610美学与艺术学原理之艺术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有意味的形式
【答案】“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利夫·贝尔提出的对艺术本质理解的表述。贝尔通过“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与排列组合在绘画作品中具有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他把这些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视为“有意味的形式”。贝尔的理论细加推敲不难发现其循环论证的毛病,但是它直接为塞尚以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影响深远。
2. 主观精神说
【答案】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或“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将其推向极端,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艺术的本质特征。
3. 《艺术与视知觉》
【答案】《艺术与视知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思海姆的代表作。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学”,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知觉场”和“同形论”引入审美心理的研究领域,认为知觉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生理力场。并且对视觉结构作了大量分析,以此作为分析造型艺术的基础,充分阐释了他的“异质同构”说。
4. 电视散文
【答案】电视散文是一种具有浓郁抒情氛围的电视文学样式,它主要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刹那间的思维活动,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段将散漫的思维碎片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散文般优美的意境。电视散文将电视与散文联姻,催生成一个新的文学载体,具有文学性,包涵浓郁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广阔的社会生活时空等,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审美空间。同时它又具有电视性,以画面、音乐、色彩、字幕、声响等艺术元素构成直观的审美视觉空间,在与观众的直接交流中,产生审美的即时互动效果。电视散文的代表作有温州电视台的《永远的廊桥》、四川电视台的《哑巴渡》等。
5. 艺术创作方法
【答案】艺术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情感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艺术创作方法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是指导整个创作活动的最一般的原则。艺术创作方法贯穿艺术史的两大主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其他还有古典主义创作方法、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等。
6. 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
【答案】维克多·巴巴纳克是60年代末美国著名设计理论家,他最早提出“设计理论”这一观点,著有《为现实世界的目的》一书。该书明确提出了设计的三个日的:①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国家和阶层服务; ②设计不但应为健康人服务,而且应考虑为残疾人服务; ③设计必须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必须为保护地球服务。巴巴纳克所提出的设计的三个目的反应了现代设计的根本宗旨和本质特征,对美国和世界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书中的诸多观点更被认为是现代设计师进行设计实践必须奉行的准则。
7. 艺术管理
【答案】艺术管理是五种传统管理的应用——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和控制。艺术管理有助于表演和视觉艺术作品,并把艺术家的作品展示给观众。从理论上讲,主要有几个途径,首先是目标管理、行政手段、法制管理。
8. 戏剧的“三一律”模式
【答案】“三一律”是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规则,指戏剧的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三者必须完整单一,每剧限写发生在一天之内、同一地点的单一情节的故事。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莫里哀。这种规则有利于剧作情节简练集中,但作为清规戒律,却束缚了戏剧的发展。18世纪以后,三一律逐步被打破。
9. 浪漫主义音乐
【答案】浪漫主义音乐是萌芽于18世纪末,形成于19世纪初的音乐创作思潮。这期间的欧洲是政治风云变幻频繁的时代,反映在艺术领域里,便产生了一种幻想式的、乌托邦性质的浪漫主义学派。在音乐上,它的艺术主旨是表现个人情感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浪漫主义音乐家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有自传性质的忧郁和孤独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更强调主观色彩的表现。
10.阿尔都塞
【答案】阿尔都塞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者。他将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 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一步提出了多兀决定辩证法,或者结构的辩证法。
二、简答题
11.什么是“拉斐尔前派”? 列举“拉斐尔前派”的主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答案】(1)“拉斐尔前派”的内涵
拉斐尔前派,又称“前拉斐尔派”,是指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美术改革运动。最初由3名年轻的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和威廉·霍尔曼·亨特所发起,旨在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在他们看来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Mannerist )画家。
(2)“拉斐尔前派”的主要艺术家和作品
①威廉·霍尔曼·亨特及其作品
威廉·霍尔曼·亨特是“拉斐尔前派”的领袖。在绘画手法上,威廉·霍尔曼·亨特标榜朴素非技巧的写实主义。主题不受因袭的束缚,以真挚的宗教性和道德性为最主要的选择标准。他自认是拉斐理论的指导者。晚年所著的自传就此成为有关此派的重要文献。他作品的主题以精神和写实主义技法共存,成为象征主义绘画的一个典型。其代表作《觉醒的良心》显示了“拉斐尔前派”的特点。
②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及其作品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是“拉斐尔前派”中最有特色的画家。他的绘画有美中不足的缺陷,讨厌风景画和详细描绘细节,其作品中水彩占了绝大部分。他的代表作品《圣母颂报》于宗教情绪中揉入了对性爱的迷恋,体现出他艺术的基本特色。
③约翰·艾佛雷特·米莱及其作品
米雷初期风格是基于拉斐尔前派的理念,以忠实的自然描写为基础。后期的佳作大部分为肖像画。米雷同拉斐尔前派画家们的作品都有一种共同特色即对爱情与人生像诗歌般的抒情,将枯萎或炽热的情感再度燃烧。代表作品有《奥菲利亚》,《奥菲利亚》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寻找灵感。米莱斯描绘奥菲丽娅掉进河里悲惨死去的画面,是为人熟知的源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的插图之一。
同时画中人物的塑造同样令人动容,奥菲丽娅静静地飘浮在清澈的水面上,一个由各色花朵编织而成的花环,散落在她的手边,就像是她生前姿容的写照,仿佛她终于摆脱了这罪恶深重的尘世,漂向无忧的净境。在她的略显苍白的脸上,感觉到的是一种短暂惊慌之后的从容和解脱。画家以极为工细精湛的写实技巧和神奇的画境创造,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画坛和观众。
12.简述艺术作品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答案】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相互联系、相互区别,主要表现在:
(1)联系
艺术作品的题材与内容相联系,这主要表现在:
题材是主题的基础,主题是题材的提炼、概括与升华。主题是整个艺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经过主题的凝聚,题材不再是零星的片断,而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主题并非每个艺术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