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综合(含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述题

1. 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是投资,而在经济学上不算是投资?

【答案】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 。当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是经济学上的投资活动。

2.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 它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自动稳定经济的内容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 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可以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反之,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人们收入自动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可支配收入也就会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地少增加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繁荣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②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是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当经济出现衰退和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 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农民收入提高,消费支出增加,可抑制衰退。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抑制了农民收入增长,消费支出减少,可减轻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

3.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答案】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可用图

来描述。

第一种情况:在图(a )中,AD 是总需求曲线,AS s 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AD 和短期总供给曲线AS s 的交点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 ,价格水平为P ,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此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当总需求增加,如(a )中,AD 向右移动到AD' ,短期总供给曲线AS s 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 的交点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 ,价格水平为P' ,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此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或过热)状态。

图 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的说明

第三种情况:总需求不变,仍为AD ,而短期总供给曲线AS s 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下资等提高)向左移动到AS s ' ,如图(b )所示,总需求曲线AD 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 S ' 的交点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 ,价格水平为P' ,,这个产量低十原来的产量,但价格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此种情况表不经济处十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状态。

二、论述题

4. 论述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答案】(1)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

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乘数原理说明了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对某一部门的需求(支出)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设第一部门最初增加的支出为

出会使消费需求增加

要增加,并且设各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刀。则第一部门增加的支,并且第一部门的收入中又,第三部门的收入中又要增加

和国,从而又引起第一部门的收入增加了的消费,于是,第三部门的收入又增加了的消费。这种收入增加带动消费增加,消费增加又带动收入增加的变动将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不断地循环下去直到国民经济再一次达到均衡,此时整个国民经济部门所增加的总支出为

民收入△Y

,其中,,因为边际消费倾向0<β<1,所

以即为乘数,表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Y 是自发支出增

加量的倍,并且在这里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 边际消费倾向越小,乘数越小。

(2)乘数原理发挥作用的条件

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即社会中存在过剩生产能力。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

②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要假定它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地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

③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

④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收入增加会受到限制。

5. 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并利用它解释滞胀。

【答案】(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 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所示。

图 菲利普斯曲线

图中,横轴表示失业率u ,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是由实证得出的结论,并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相吻合,也可用经济学语言来表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假定条件是实际产出小于潜在的产出,因此,政府实行扩大需求的政策,虽然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却可以增加产出,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要想减少失业,就采取通货膨胀的政策。反之,要想降低通货膨胀率,就会使失业增加。

(2)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现象,这说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替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