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基础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遗传决定论
【答案】遗传决定论是一种单一因素决定论,亦称“生物因素决定论”。该观点认为人的机体构造、形态、神经系统机制以及能力和性格的发展及差异的形成都是由遗传决定的。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在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首先提出“天才是遗传”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己决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影响这些由遗传决定的能力和品质,使之或迟或早的实现,而不能加以改变。奥地利心理学家比勒持同样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素质向自己的目的有节奏地运动的过程。遗传决定论最大的局限是贬低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2.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案】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一种属性。它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一定社会的教育不仅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的制约,也可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等社会现象,促进或阻碍它们的发展。②教育是人类延续、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其存在的必然性不因政治、经济制度的更迭而改变。③教育的发展不仅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还要服从于自身内在的规律。④教育本身具有继承性。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但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⑤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3. 教学过程
【答案】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
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能够强有力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充分发展。
4. 学校教育
【答案】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力法等力-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5. 教育目的
【答案】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为社会本位论; 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称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6. 校本管理
【答案】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与法规的指引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自主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质言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校本管理强调教育管理的重心下移,把中小学作为决策的主体,运用分权、授权、协作等组织行为学原理和技术,来构筑学校与外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等)以及学校内部(校长、教师、学生)之间的新型关系。校本管理的首要特征就是学校在财政、人事、课程与教学三个方面都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校本管理的另一个特征是共同决策,强调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有关的校本管理活动,包括经费使用、人员聘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设计和实施等。
7. 德育的发展原则
【答案】德育的发展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
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进展的原则。学生的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长期教育影响下发展的,这些影响纷繁复杂,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对立,而且往往前后并不连贯。如果不加以组织则必将削弱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范围扩大,通过书刊、影视接受的信息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加强学校对各力一面教育影响的控制和调节。贯彻发展性原则的要求是: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8. 双轨学制
【答案】双轨学制是指以西欧学制为代表的一种现代学制类型。在18, 19世纪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及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教育的自发发展过程中,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是一一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 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是一一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英、法、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多属此类型。双轨制的优点是它的学术性一轨具有较高的水平,缺点是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二、简答题
9. 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
【答案】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以及在教育革新实验中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尝试,为把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时代。其“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理论的探索应尊重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
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生来具有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但有要求不断发展的内在倾向,还有驱动其发展的内心动力。而且,“心、脑、手”这三种基本能力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各自的规律性,“支配每种才能发展的规律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按照“要素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
在这方面,裴斯泰洛齐从应使学生在道德、知识、身体和劳动技能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基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