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802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答案】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各种自动稳定器作用有限。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经济方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政策时滞。从认识到总需求的变化到各种乘数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 ②挤出效应问题; ③政治阻力; ④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一方面乘数大小难以确定;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日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而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2. GDP 与GNP

【答案】(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GDP 与GNP 这两个统计指标在统计思想上反映了是按国土原则还是国民原则进行统计

GDP 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的区分。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由本国国民所创造,都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NP 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3)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 )是指本国生产要素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外要素支付净额获得,即GDP=GNP-NFP。

3. 总需求函数

【答案】总需求函数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

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 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因此,对应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答案】资木的黄金律水平是指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由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他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表示为:

上述结论可以用图来加以论证。如图所示,应选择k*,这时稳态的人均消费等于线段

率为n ,而曲线f (k )在k*处的斜率为,故有。

的长度。可以看出,在k*处,曲线f (k )的切线的斜率与直线nk 的斜率应相等,由于直线nk 的斜

图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黄金分割律具有如下两个性质:①在稳态时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多于其黄金律的水平,则可以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平均每个人的资本下降到黄金律的水平,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②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律的数量,则该经济提高人均消费的途径是在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律的水平。

5. 货币需求函数

【答案】货币需求函数是指反映货币需求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式子。其中,所谓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主体(个人、企业、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主体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在西方货币理论中,较为经典的货币需求函数主要有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6. 结构性通货膨胀

【答案】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不存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

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各具特点且千差万别,这是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和技术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很难使资本和技术从一个部门流转到另一个部门。

但是,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十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放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工会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在劳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向生产率提高较快、正处于上升期和开放度高的先进部门看齐,使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简答题

7. 引起IS 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假定在一个三部门经济中,t 表示政府税收,g 表示政府购买支出,则均衡的国民收入等于:

解得:。

根据三部门经济的IS 曲线代数表达式可知,引起IS 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投资需求的变动、储蓄函数的变动、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变动以及税收的变动。

(1)投资需求i 的变动。如果投资需求i 增加,IS 曲线将向右平移,反之,则向左平移。移动的距离等于投资乘数乘以投资变动量。

(2)储蓄函数的变动。当储蓄意愿增加时,意味着自发消费。减少了,IS 曲线向左平移,反之,则向右平移。移动距离等于乘数乘以储蓄变化量。

(3)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变动。增加政府购买支出g ,会使IS 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则向左平移。移动距离等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乘以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

(4)税收的变动。增加税收意味着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减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居民的消费需求会减少,那么IS 曲线向左平移; 反之,则向右平移。移动距离等于税收乘数乘以税收变化量。

8. 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恒等于售出的总销售量,而现实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才是常态,这中间有什么矛盾吗? 简述其中的道理。

【答案】这中间没有矛盾。分析如下:

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和销出的总销售量,是实际发生的总产量和总销售量,也就是事后发生。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原则,事后的总产出和总供给必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