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81中西美学史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81中西美学史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一).... 2

2017年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81中西美学史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二).. 12

2017年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81中西美学史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三).. 21

2017年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81中西美学史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四).. 31

2017年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81中西美学史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五).. 41

一、名词解释

1. 艺术美

【答案】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应,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2. 技艺

【答案】技艺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富于技巧性的武艺、工艺或艺术等; 二是指从事某一技术工种的人。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制作一种,分别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智慧、实践智慧和技艺。其中制作的地位很是耐人寻味,它不仅是一种与理论和实践并列的人类活动,更是一种隐秘的思维图式,即亚里十多德在探讨存在、知识、实践、德性等问题时,总是以技艺作为比附和参照。这样一种“技艺”之喻,既给古希腊思想家探讨问题带来了方便和进展,同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3. 实体

【答案】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认为变化着的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基础,就是实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体就是永远运动着和发展着的物质,它是有可区别性且独立存在的某种事物,但它不需要物质上的存在。实体还可以被视为包含子集的集合。在哲学里,这种集合被称为客体。

4.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

【答案】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5. 审美移情

【答案】审美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人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代表人物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的最人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6. 崇高

【答案】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7.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中第一次对古希腊悲剧进行了界定,并为悲剧在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底浦斯; 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8. 反思判断力

【答案】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二、简答题

9. 简述悲剧的基本特征。

【答案】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都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作品的基本内容,其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的基本特征有:

(1)悲剧必须有悲惨的结局,不能以大团圆收场。悲剧主人公必须最终遭到毁灭。毁灭不等于死亡。

(2)悲剧主人公在根本上必须是无辜的受害者。如《李尔王》中的小女儿,在胜利前夕死去,这属于典型的根本上无辜的受害者。

(3)悲剧主人公往往是崇高的英雄人物。悲剧人物往往是对人生执著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和非凡的生存意志。

(4)悲剧感是一种以痛感形式出现的快感。

(5)悲剧来源于人的有限性和盲目的命运。

(6)悲剧体现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精神。朱光潜认为,一个民族必须深刻,才能认识人性悲剧性的一面,又必须坚强,才能忍受。

中国的悲剧文化远不如西方悲剧文化体系发达,尼采晚期对于悲剧的观点就是“悲剧是对人生最大的肯定”。

总之,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鲁迅先生就曾对悲剧有过这样的点评: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0.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

(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

(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11.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答案】(1)“无功利性”

“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2)“直觉性”

即审美直觉。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3)“创造性”

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