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618文体学基础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2. 延留

【答案】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它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尸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

3. 即兴

【答案】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4. 文学风格

【答案】风格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在文学理论中,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

有关系。文学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文学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5. 复调

【答案】复调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_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6. 文学批评

【答案】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同时又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方面,涵盖非常宽泛,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成了文学研究的同义语。而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7. 隐含的读者

【答案】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它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即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主导西方文论界半个世纪之久的形式主义文评批判最为有力,并最终结束了它的使命,开当今“读者时代”之先河,而“隐含的读者”所针对的正是形式主义的文本自足论。但接受美学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却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危机,引发后结构主义对“形式主义”进行新的本体思考,对西方形而上传统展开更加深入的批判,“隐含的读者”也因此不断受到挑战。

8. 原型

【答案】原型是文艺创作术语,它是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创立的一种文艺创作理论。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二、论述题

9. 文学误读。

【答案】文学误读,是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这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完全一样造成的。文学误读作为一个纯粹的文艺理论术语,诞生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解构主义思潮中。

(1)文学误读的产生原因

文学误读的生成受四个因素的影响:作者、读者、文本以及社会权力运作。

①作者

作者是作品的创造主体,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他们都是造成误读不可或缺的因素。造成文学误读的作家方面的因素有:作者说话的艺术、作者创作当中的无意识机制、作者个性特征与社会的冲突。

②读者

读者的期待视野、个人偏好、识鉴能力以及读者的自我肯定意识等因素会造成文学误读。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并不是在他们自己乐意选择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在已经存在的阅读历史继承下进行的。读者个人差异是造成文学误读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是因为读者各有偏好。其次是读者个人的识鉴能力高低不同。读者的焦虑呈现了“求异一一逆反式”误读面貌,这是审美求异心理的审美逆向思维的结果。

③文本

文学语言是描述性语言,其内涵含蓄模糊,它的诸多空白与未定点组合的结果必然是文学作品思想的不确定。文学作品体现为一种召唤结构,它强烈要求读者去联想、填充,以最终使得不完全的“形”走向“无形”,得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误读。

④社会权力运作

权力是离文学最远的一种事物,文学要求自由独立,权力要求纪律与服从; 文学要求同情与宽容,权力要求冷酷与严厉。但是在现实文学活动中,权力因素的介入事实存在着。其典型就是文学为社会权力的运作。这是文学误读现象形成的又一客观原因,尤其是理论批评界的误读所形成的强烈的社会舆论。

(2)文学误读的意义

①文学误读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误读是文学活动自身发展的需要,它是文学活动互动机制中不可或缺的活跃分子。作者创造出文本,若没有读者的参与,尤其是误读,它就不会演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本的潜在价值不断得到实现。读者的误读及时反馈给创作者,在某个方面来说,它又成为作者创作的一个指引与参考。

②文学误读对整个社会认知水平的意义

误读打破了“作者话语一一读者接受”的单一模式。相反,读者也参与了文本的创作,读者与作者形成了相互学习、借鉴、监督的良好态势。这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的合理化与提高不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