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中俄联合研究生院)828微生物学之微生物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指数期。
【答案】指数期,又称对数生长期,是微生物生长经过迟缓期后,进入快速分裂阶段,以最大速率生长和分裂,群体成倍数増长,群体细胞数量呈对数増加或指数速率増加的生长阶段。在对数生长期微生物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微生物平衡生长。
2. rhizoid
【答案】rhizoid 即假根,是根霉属菌等低等真菌匍匐菌丝与固体基质接触处分化出来的根状结构,具有固着和吸取养料等功能。
3. 三名法。
【答案】三名法是指由一个属名、一个种加词和一个亚种或变种的加词三个部分所组成的学名,用以表明该微生物是一个亚种。如
亚种)。
4. 子囊果。
【答案】子囊果是能产有性孢子的、结构复杂的子实体称。在子囊和子囊孢子发育过程中,从原来的雌器与雄器下面的细胞上生出许多菌丝,它们有规律地将产囊菌丝包围,于是就形成了有一定结构的子囊果。
5. 黄原胶。
【答案】黄原胶是指野油菜黄单胞菌糖被中的一种胞外多糖,可用作工业原料。
6. 六邻体。
【答案】六邻体是一种位于腺病毒20个面上、由六聚体蛋白组成的衣壳粒。因在每一六邻体周围有6个六邻相伴,故名。
7. 血脑屏障。
【答案】血脑屏障是人类等高等动物脑部的一种非专有解剖结构,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或某些药物从血流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具有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
8. inflammation 。
【答案】inflammation 是集体对病原体的侵入或其他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在相应部位出现红、肿、热和功能障碍,是炎症的五大特征。
9. 抗性突变型。
【答案】抗性突变型是指一类能抵抗生物因子和一些理化因子的突变型,如能抗噬菌体侵染的突变型,能抗药物(主要是抗生素)以及抗温度等的突变型。
10.人畜共患病。
【答案】人畜共患病是一大类可在人类与其他脊椎动物间相互转移的传染病,如狂犬病、鹦鹉热、鼠疫、疯牛病、炭疽病、禽流感、SARS 和口蹄疫等。
二、简答题
11.简述鞭毛的不同着生方式。并举例。
【答案】鞭毛着生方式及实例:
(1)单生,可分一端单鞭毛菌,如霍乱弧菌,二端单鞭毛菌,如鼠咬热螺旋体。
(2)丛生,可分一端丛生鞭毛菌,如荧光假单胞菌,二端丛生鞭毛菌,如红色螺菌。 (3)周生,周生鞭毛,如大肠埃希氏菌、枯草杆菌。
12.试比较循环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的区别。
【答案】循环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的区别如下。
(1)二者存在的微生物不同:①循环光合磷酸化只存在于一些厌氧光合细菌中;②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普遍存在于各种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中。
(2)电子传递途径不同:①循环光合磷酸化的电子传递方式属于循环方式;②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属于非循环式。
(3)二者对氧要求不同:①循环光合磷酸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不产生氧;②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产生氧。
(4)产能和产还原力的方式不同:①循环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和产还原力分别进行;②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和产还原力同时进行。
(5)氢供体不同:①循环光合磷酸化的氢供体为等无机物,②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的氢 供体为
13.什么是人畜共患病?有何重要性?试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1)人畜共患病的定义:
人兽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一类疾病。
(2)举例如下:
如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它多由染病的动物咬人而得,患狂犬病的人类患者多数会发病身亡。
14.与分批发酵相比,连续培养有何优点?
【答案】由于连续培养中微生物的生长一直保持在对数期,生物量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恒定,因此与单批发酵相比,连续培养具有以下优点:
(1)能缩短发酵周期;
(2)提高设备利用率;
(3)便于自动控制;
(4)降低动力消耗及体力劳动强度;
(5)产品质量较稳定。
15.简要描述
【答案】
(1)结构:
表
1 细菌细胞壁结构的主要差异。 细菌细胞壁结构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表
2
16.比较细菌和酵母菌菌的乙醇发酵。
【答案】(1)二者的主要差别是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途径不同。
①酵母菌和某些细菌(胃八叠球菌、肠杆菌)的菌株通过EMP 途径生成丙酮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