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北大学文学院620文学理论基础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实质上是性本能的“______”。

【答案】升华

【解析】弗洛伊德认为,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在他看来,“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

2. “隐含读者”是德国文论家______提出的概念,与“隐含读者”相对的是______。

【答案】伊瑟尔; 现实读者

【解析】“隐含读者”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二、简答题

3. 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答案】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享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当它付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2)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

风格的形成离不开题材、主题甚至体裁等的影响。

①题材本身所蕴涵的社会的、伦理的、美学的属性或意义会影响作品的风格。一般而言,悲剧题材要求表现崇高悲壮的风格,喜剧题材长于表现幽默滑稽的风格,正剧题材宜于表现严肃庄重的风格。

②体裁对风格也有影响。在西方,威克纳格认为史诗和戏剧是从现实形式中去构成观念,感性的和生动的想象是其基本因素,更多地属于想象的风格; 散文无论是教海文或记叙文,更多地属于教导的形式,宜采取智力的风格; 抒情诗人从自己的情绪中提取材料来体现自己的观念、冲动和激情,更多地属于情绪的感染风格。

4. 简述艺术起源“游戏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游戏说”是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其主要观点有:

(1)艺术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2)“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他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游戏,其实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在席勒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游戏,作为游戏冲动,作为调和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中介,创造了最广义的美。

(3)自由是审美与游戏的根本特征

游戏可以调和人身上自然与理性的矛盾,使人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席勒认为,游戏的根本特征在于自由。而人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是自由的。基于以上观点,他认为审美与游戏是相通的。这也正是在审美摆脱任何外在目的,而以自身为目的,心灵各种内力达到和谐因而是自由的这一意义上使用游戏这一概念的原因。

(4)艺术活动是“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其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谷鲁斯也标举游戏说,但认为过剩精力说难以解释人在游戏类型上的选择性和弹思竭虑、废寝忘食的专注。他还认为,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谷鲁斯借鉴了文艺史上古老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该学说认为,艺术活动是无功利无目的自由的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艺术就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或冲动。当然这种“内模仿”区别于动物的模仿,而具有人的本能的特点。

总之,游戏说试图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揭示艺术发生的奥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它将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于人们理解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创造的基本动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游戏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为“本能冲动”或者“天性”,并且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冲动”或“天性”来自何处,这样就难以从根本上揭示艺术起源的真正原因。

5. 谈谈审美理想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1)审美理想的含义

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审美理想的形成深受文化传统、社会语境和阶级身份的影响,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和阶级特征; 审美理想又与个体的秉性、经历和修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2)审美理想的作用

①审美理想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

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一切,美或丑,崇高或卑下,悲或喜,都需要审美理想的观照,也不管是否自觉,作家创作总离不开审美理想的引导和调节。

②审美理想是作家对生活的观照和评价

审美理想对生活的这种观照和评价功能特别体现在作家对生活丑的艺术表现中,只有在审美理想的照耀和穿透下,才能否定丑的同时确证美。

6. 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答案】将形式的“意味”置于人类的审美经验基础之上,就可以赋予“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以科学的内涵。“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他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将它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

因此,当它们从现实的具体事物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它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内容和功能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他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7.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答案】之所以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原因在于:

(1)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作为指导各种具体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思想,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也是为文学批评实践所证明了的。社会主义的文学批评必须加以坚持和发展。

(2)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有其基本内涵并相互联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基本内涵并相互联系的。就美学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历史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至少也有两个基本的方面:

一方面是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品,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一方面则是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这才能对作品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确定它在历史中的价值地位和在现实中的意义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