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工作实习

【答案】社会工作实习,即通过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活动学习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技巧及适当的态度,并且在实际的服务提供过程中学习与发展新的知识,尝试体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检视自己的价值与态度,促进专业意识与自觉,从而发展自己的专业自主能力并成为人格成熟的社会工作者。

2. 案主

【答案】案主又称受助者,是指那些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案主的利益高于社会工作者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应为实现案主的利益、满足案主的需要而开展工作。绝不允许社会工作者因自身的利益或需要而损害案主的利益。这和一般人际关系强调互惠明显不同。

3. 社会保障

【答案】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这些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服务。

4. 社会文化理论

【答案】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本尼迪克特,该理论重视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社会组织的产物,社会就是由社会角色构成的。她对“文化继承”的概念下了定义,其文化制约连续性的特点可以提醒青少年工作者小要人为扩大成人与青少年的差异性,而要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

5. 效率评估

【答案】效率评估是比较服务的投入和产出,进而发现资源利用率的评估方式。它关心的是资源利用效率而不是服务的一般效果。这种评估一般用于同服务资助者的交代。

6. 互动治疗

【答案】互动模式又称互惠模式,这个模式的主张者是施瓦茨,他认为在助人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

(1)互动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和场域理论,互动和沟通理论也对此模式有影响。它主要关注子系统(小组成员)和整体系统(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小组成员个人本身,同时它也关注小组成员彼此的沟通和互动。

(2)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小组成员在社会归属和互相依存中得到满足,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小组的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通过这样的互相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功能都将得到增强。小组工作的目标可能是预防性的、补充性的和复原性的。小组通过成员的交谈和讨论来决定它的具体目标。

7. 自我心理学

【答案】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心理发展经过了八个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存在“危机”,危机的解决标志着人生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折。顺利地渡过危机是一种积极的解决,反之是一种消极的解决。积极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 消极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力量,阻碍个人适应环境。并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消极解决则相反,会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8. 社会排斥

【答案】社会排斥概念承继了剥夺概念的多元内涵,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因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它是一个由劣势地位导致某些排斥,这些排斥又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劣势的动态过程。

二、简答题

9. 为什么医务社会工作要向健康照顾取向社会工作转变?

【答案】医务社会工作向健康照顾取向社会工作转变的原因是:

(1)健康照顾概念是理解健康照顾体系的基础,健康照顾既将健康议题置于特定社会处境中,又构成健康照顾的社会处境和服务体系。

(2)健康照顾的前身是医疗照顾。医疗照顾的基本涵义是有关医疗的服务活动,主要局限于临床医疗活动。

(3)医疗照顾概念主要反映狭义的、单维度的生物医学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医疗文化。

(4)健康照顾概念反映的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健康概念的转变。健康照顾将视野扩展到医护人员以外,由医院扩展到医院以外,由医疗机构临床治疗扩展到非临床治疗活动,由狭义健康扩展到广义健康,由单纯疾病诊断治疗扩大到医药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由单纯医疗活动扩大到医药社会文化,由消极被动的疾病治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疾病预防、投资健康,反映了生活方式医学化的趋势。

10.简述开发性扶贫的基本运作方式。

【答案】开发性扶贫的基本运作方式主要包括:

(1)组织机构

1986年,我国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反贫困机构一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专职负责开发性扶贫工作,而民政部门则负责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其后政府追加的大部分反贫困资金都山扶贫开发部门控制,民政部门退居次要地位。

(2)资金投入与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

从1980年开始,我国政府设立并逐年增加财政扶贫资金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发展。从1983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给“三西”地区划拨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当地农业建设。1986年以来,在原有扶贫资金的基础上,先后增加了中央财政拨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牧区专项贴息贷款、贫困县办企业贷款以及以工代贩资金。

①扶贫贴息贷款主要是用于贫困地区发展经济项目,支持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型加工以及其他增加收入的项目,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部分。

②以工代赈计划是以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的。要求救济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共工程建设而获得贩济或资金。

③科技扶贫计划是针对贫困地区人才匮乏、科技落后的状况设计实施的,由一系列分项计划组成,包括推广农业适用技术、举办科技培训班和实施科技示范项日等。

④异地移民是一种通过人口迁移的方式摆脱贫困的途径。我国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从90年代起各级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迁移安置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移民的效果极为显著。

(3)社会动员

①扶贫开发工作在组织实施中采取了广泛的社会动员的方式,从中央到省、地、县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从1986年开始陆续派出工作团、工作组,分片联系贫困地区,帮助那里的经济开发。

②在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行动的同时,民间社会也组织了几项声势浩大的反贫困行动,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幸福工程和光彩事业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1.简述中国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出路。

【答案】(1)中国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

①城市化进程中户籍制度管理的问题。许多农民进城后,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融入到原有的社会经济组织之内,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拥有的社会福利等,只能在体制外生存而成为流动人口,大大延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②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压力,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度密集,交通拥挤,地价房价高昂,居住条件差,社会秩序混乱。

③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使农村更落后。然而在城市中,贫困主要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在城市逐渐出现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家庭的基本生活处于入不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