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733政治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理论与无政府主义国家消亡理论的区别分析。
【答案】(1)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论,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自行消亡,而并非指所有国家都可以自行消亡。因此,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是国家消亡的唯一道路。马克思主义主张用暴力推翻剥削阶级国家以后,先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实现由有国家向无国家的过渡; 而无政府主义主张用暴力推翻剥削阶级国家以后,不要任何阶级的专政,一步跨入无国家的社会自治。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国家消亡和阶级的消灭是密切联系的。阶级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基本前提,国家消亡是阶级消灭的必然结果。按马克思主义观点,国家消亡的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使国家逐步消亡的前提;
②在国内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样,作为国家重要特征的压迫职能日趋减弱,以至最后消六。而国家的管理职能日趋扩大,逐步过渡到由不同于国家的另外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这是国家消亡的基本条件;
③国家消亡还必须具备物质基础。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逐步消灭三大差别,以至不再需要国家这种强制机关来保卫公有制,保卫劳动的平等,保卫产品分配的平等; ④国家消亡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实现的如果有帝国主义存在,有侵略势力存在,国家就不能消亡。故国家消亡还必须有外部条件,要全世界都进入共产主义; 而无政府主义的国家消亡理论主张在24小时内消灭一切国家,完全否认国家消亡的各种前提条件。
2. 古希腊政治家划分政体的标准。
【答案】古希腊政治家提出了不同的政体划分标准:
(1)最早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政体的学者,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根据执政者人数来划分政体,由此而区分出君主政府、贵族政府和民主政府。
(2)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政体问题并提出政体划分标准的,他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现实的各种政体,在调查和分析希腊158个城邦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政体的分析,讨论了现实的政体和理想的治理形式,提出了他关于政体选择的主张。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标准主要是两条:
①统治者是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利益;
②统治者人数的多寡。
根据前一条标准,他把政体分为照顾城邦公共利益的正宗政体和照顾统治者利益的变态政体两类; 根据后一条标准,他先把正宗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再与之相对应地把变态政体分为僧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3)古代希腊、罗马研究政体问题的学者还有波利比阿、西塞罗等也提出了一些类似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标准。
3. 简述政治系统的功能。
【答案】政治系统指政治领域与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的网络,这一网络是由若干机构以及一个个行为模式所组成的,称为“政治系统”。运用系统思想,运用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将政治生活、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视为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政治系统属于人类社会的次级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社群系统(各阶级、阶层、集团等)的需要,通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各种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
政治系统在政治过程中的功能分为三种:
(1)系统功能,指系统维持和适应功能,包括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和信息交流;
(2)过程功能,指政治要求与政治支持转化成权威性政策的过程,包括利益表达、利益聚集、政策制定或决策、政策实施等。其中政策制定或政策实施是政治过程的关键性阶段;
(3)政策功能,指政策的实际行为,包括政策输出和政策结果。政策无论成与败,都通过政治文化反馈到政治系统,对下一轮的政策过程产生影响。
4. 简述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答案】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简称议会君主制,是指议会处于主导地位,作为国家权力中心,而君主没有实权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特点主要有:
(1)议会君主政体的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中心,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一般只具有国家象征意义;
(2)议会君主政体的议员是选举产生的,并有特定任期,君主则是世袭终身任职的,因此,议会君主政体只是部分意义上的残缺的君主制;
(3)这种政体通常是那些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不够彻底的国家采用的政体形式,当代的英国、日本、西班牙等国仍然保留着这种政体。
5. 在两党制国家,两大党之外的小党为什么难以发展壮大?
【答案】在两党制国家,有许多两大党以外的小党存在着,他们难以发展壮大主要是因为:
(1)自身政治力量很小。小党自身力量小,难以应对争取选民上台执政的巨大压力。
(2)选举制度的限制。大部分两党制国家都设定单人选区多数制的限制,选民不得不把自己手中的选票投向两个主要政党,从而使小党难以发展壮大。
(3)政治文化的限制。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方式的相对稳定性,人们的社会心理在维持传统的两党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论述题
6. 试用政治发展理论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
【答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被称为社会主义政治的改革与发展时期。
1978年底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即社会主义政治改革与发展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发展目标。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提出“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的政治任务; 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全面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1993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到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再一次提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宏观上分析,1977年以来的政治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联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联,而政治发展本身又是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推进的。
1978年以来的政治发展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1)1982年制订和颁布了新宪法,1988年、1993年和1999年分别对宪法进行了修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备;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行政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在改革中发展。
此外,1977年以来的政治改革与发展还包括其他许多内容。1982年,废除了过去事实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实行任期制,同时恢复了国家主席职务; 1984年,全国人大制定出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进一步制度化和法制化;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党政分开、党政分工的原则,着手探索合理的党政领导体制1982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分别于1997年7月和1999年12月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 1998年,全国人大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始走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的轨道。
7. 试论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答案】(1)文明的含义和构成
随着人类的发展,反映人类进步状态的文明也一同发展,并显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但不论在哪一个阶段,构成文明有机系统的基本要素都是相同的。因此,考察文明的含义及文明系统的主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我们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必然性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内涵,具有重要的活动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结构相适应,人类文明也应该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①物质文明。马克思认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吃喝穿住,为此就必须生产生活资料,为了生产生活资料又必须生产生产资料即生产工具、选择或制造合适的劳动对象。这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就是人类从事物质文明所创造的物质产品,这就是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反映人类物质生产进步状态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②政治文明。人类在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断生产出适合物质生产力和人类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