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答案】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且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是对各种教学法及其理论依据和结构所作的纲要式的描述。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框架,它从宏观上把握了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 它也是一种活动程序,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用的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按照教学活动的外部形态区分来命名的,如讲授、谈话、演示、练习、讨论、实习等,都体现一种教学活动,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代替。
(3)教学模式具有概括化、理论化的特点,教学方法则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教学方法侧重于实践,而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教学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属于较高层次。因此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2. 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答案】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
(2)思维定势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又阻碍问题的解决,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①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基本相同时,思维定势能使人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 可以使人将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②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不相同时,定势使人习惯性地采取原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使人的思维活动刻板化,而不进行别的尝试,就会阻碍问题的解决。所以认为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是错误的。
3. 结构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创立
20世纪60年代起,布鲁纳把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2)结构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
①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教育和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依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
②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知识是人们赋予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结构而构造起来的模式。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归成一系列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教授任何一门学科,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该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③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结构主义教育家从教育可以促进智慧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儿童完成“学习准备”的状态并不是随生理年龄的增长而主要是随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进展的,因此,教育不应消极地静待儿童自然成熟的到来才开始教其学习,而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使儿童尽可能早地开始学习某些学科的基本结构。
,主张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④提倡“发现法”
(3)总结
结构主义思潮是一种在现代欧美国家广泛流行、影响很大的理论。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以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是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4. 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马卡连柯在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指导下,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主要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和实践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与过去片面强调学习间接知识,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和教育理论是完全不同的。他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要表现有:
①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他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因此,他明确的提出了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②和谐的教育。他认为和谐的教育就是学校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相应的环境,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和业已形成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得以充分的表现,把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与他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和自我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③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他
要求注意到各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
5. 《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论演说家的教育》主要内容
,由昆体良创作,是昆体良约二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经《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
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具体内容包括:
①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最高道德修养的演说家。演说家的培养分为四个阶段: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及雄辩术学校。
②幼儿教育。昆体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识方面为雄辩家的培养打下初步的基础,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
③学校教育。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他看来,学校里学生集中,不但有结交的环境,也有竞争的、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因此,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能很快地胜任演说家的角色,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
④教学理论。在总结长期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昆体良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倡导因材施教,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坚决反对体罚。
(2)总结
《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但称其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说法是错误的。
6. 1964~1973年,苏联教育改革不再强调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提出普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
【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在1958-1964年的教育改革之后,面对西方教育改革运动的冲击,为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和消除1958年以来过分强调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苏共第23次代表大会强调了提高劳动人民普通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提出要把提高专家培养质量当作头等任务,要求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明确提出了普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
(3)1966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这个文件指出,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迫切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更好地培养他们面向公益劳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措施》对中学教学内容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①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
②1~10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衔接性,要把教材按学年作较合理的分布,要从第四学年开始系统地讲授科学基础知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