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新教材的难度过大,与中小学实际相脱节。
【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②继续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③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继1958年《国防教育法》之后,美国立即开始关注、探讨中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在美国科学院领导下,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通过了改革中小学课程的报告。会后,心理学家布鲁纳以《教育过程》为名发表了报告。其基本思想是:
①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②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
③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
④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4)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会后关键的下作是编制教材。以科学家为主体,也邀请了一些教师参加编写工作。但是新教材编出后在试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由科学家担任主编的教材,有知识深度,但缺少教学法经验,上课时,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不感兴趣,只有少数教师经过训练才能使用,引起了大多数师生反对,所以投有达到预期效果。
2. 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是正确的。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①爱尔维修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认为人人都是通过感官获得知识,人人都有享受中高等教育的权利,表达了人人智力天生平等和教育的民主化主张;
②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并把改变旧社会环境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从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2)评价:爱尔维修对教育的看法是错误的,尽管十分强调环境的作用,但对当时来说,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教育不可能万能,马克思批判了他的这一看法,提出了教育受到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的主观实践活动。
3. 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课程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的。
(2)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还包括学校有目的地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学校内其他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潜在的教育影响。课程不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规范,而且包括对教学进程的规范。
4. 洛克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培养绅士。
【答案】正确
约翰·洛克(1632-}-1704)是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绅十教育理论,其中他对教育目的进行了如下阐述:
洛克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这种“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或者说人必须具有四项特质:“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他坚决主张,要完成绅士教育的目的,只能够在家里由父亲或聘请优良的家庭教师来培养青年绅士,而反对他们到学校去受教育。主要原因是:
(1)他站在上层社会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社会上“到处流行着粗野与邪恶”,青年们到学校去,就会被“传染”而失去“纯洁”;
(2)他以为,当时的文法学校只知道教授一些希腊文与拉丁文的知识,而不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礼仪与谦顺行为的培养,而且,学校中众多学生的家庭习惯、父母的人品也非常复杂而水平不齐,青年绅士在这里‘旧与顽童为伍,斗骗欺诈,无所不学”,这是根本不可能培养他们具有优良的德行、合乎礼仪的风度、正直的处世方法和坚强的事业才干的;
(3)洛克也反对让青年多与“没有教养、没有德行”的“下贱的仆人”经常接触,以避免从他们那里学到粗鄙的“言词、诡计与恶习”,为此,就应让青年们呆在家里,绕在父母或导师的周围。
所以,他的总结论是:“凡是家里请得起导师的人,则导师较之学校里的任何人必定更能使他的儿子举止优雅,思想刚毅,同时又能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合适的,而且学习也更容易,成熟也更迅速。”总之,青年绅士所应具有的品质,在学校里是学不到多少的。
5. 凯兴斯泰纳提出的“公民教育”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教育“陶冶”人的思想、性格和意志,把他们训练成为“爱国”“忠君”的顺民。
【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文化法治的国家”。为实现这个理想,现有国家有着双重任务:维护国家内在与外在的安全及其公民的身心健康; 向伦理化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人道国家的理想。凯兴斯泰纳关注当时国家间的
对峙关系,把“自我保存”看做国家的重要职能,把“自我完善”看做自我保存职能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通过给予每个人以最广泛的教育,使他们大体上懂得国家的职能,并有能力也乐意尽最大努力担负起他们在国家组织中的职责。他指出,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各三项品质:①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②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③还要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3)综上所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能力与品质的教育培养,让他们成为热爱祖国、效忠祖国的好公民。
6. 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①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
②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学校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而又仔细的,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是一腻而就的事,对学生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将教育目的具体化,明确在某一时段内,教一门学科或组织一项活动时,希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动和身体诸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操作,越便于评估和改进。
(2)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更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二、简答题
7. 简述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的三大命题。
【答案】(1)“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
(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8. 教育研究为什么要遵守针对研究对象的伦理原则? 简述该原则的基本内容。
【答案】(1)教育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人的一些行为、思维等方面,有些研究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身心和权利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研究者应当遵守针对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