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大连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已知某个测验的信度为0.75, 要使该测验的信度达到0.90, 必须增加多少题目?

【答案】根据公式代入数据,得:

因此,新测验的题目数应是原来测验的3倍,即为了达到所要求的信度,要增加原测验题目数的2倍。所以,要使测验的信度达到0.90, 必须増加2倍的题目。

2. 试析创造力的实质与表现。

【答案】(1)创造力的实质

①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在创造力中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等人认为,发散思维表现于外部行为就代表个人的创造力。重视发散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并不排斥聚合思维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创造思维时,整个过程反复交织着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创造能力包含独特性和有价值性两个基本特征。

(2)创造力的表现

吉尔福特与其同事霍夫纳尔将创造力的表现归纳为六点:

①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

②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

③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 ④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⑤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⑥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换.

3. 目标参照测验的题目区分度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确定?

【答案】测验项目的区分度一般采取两类指标:难度差值和相关系数。

(1)难度差值

①掌握组——未掌握组鉴别指数(D )

a. 分别计算掌握者和未掌握者两组在某项目上的平均通过率,

记为

指数为: 则该项目的鉴别

b. 鉴别指数D 的大小,可以直观反映出该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对掌握者和未掌握者作出了区分。D 值从-1.00到+1.00之间变化,越接近于+1.00, 题目区分度越高。 ②个人获得指数

a. 采取前测一后测方法,可获得在前测中错误回答某项目而在后测中能够正确回答的被试人数比例,此即该项目的个人获得指数,其值在0至+1.00之间变化,其大小直接反映了经过教学活动之后受益的被试比例。

b. 由于只考虑到前测中失败而在后测中通过的被试,却没有考虑到在前测中通过而在后测中反而失败的被试,因而其值不会出现负值,这使它所能反映的问题少于一般的区分度指标,因此其应用也受到限制。

(2)相关系数

以相关系数为指标的区分度在-1.00至+1.00之间变化,当其值为负时,应检查题目的问题所在,予以修改或删除;当其值为正时,越接近于1,题目越有效;当其值为0时,题目不具区分力,一般不予保留,但在纯粹目标参照测验中应视该题所测内容在内容范围中的重要性而决定其取舍。

4. 确定常模团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组群体,或是该群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确定和选择常模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群体必须明确

一个测验可能有许多常模团体,而确定多少常模团体,依赖于对测验将要施测的群体的认识。在告诉测验使用者时,也同样必须有对每个常模团体的性质与特征的简短而明确的叙述。

(2)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常模团体缺乏代表性,会使常模资料产生偏差而影响对测验分数的解释。为了克服取样偏差,在搜集常模资料时,一般采用随机取样或分层取样的方法,有时也可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

(3)样本大小要适当

“大小适当”并没有明确的指标。一般是从经济的或实用的可能性和减少误差这两方面来综合考虑样本大小的。常模大小取决于总体的数目、研究需要和群体性质,以及试测的结果。

(5)注意常模的时间性

在考虑常模的合适性时,不能忽略对常模时间性的要求。由于几年前所编制的常模往往不适于现在的要求,因此常模必须定期修订。在选择合适常模时,注意选择较为新近的常模。

(5)注意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的结合

测验手册上所列的常模通常是为典型团体建立的,比较一般化,不一定适合使用者的具体情况,对此问题的一个解决办法是为每一个特定目的的测验建立特殊常模。特殊常模是为典型团体

建立的,一般比为子团体建立的常模范围更窄。测验使用者可将特殊常模与一般常模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最大量的信息。

5. 在编制人格测验时,如何控制被试的掩饰倾向?

【答案】在编制人格测验时,要控制被试的掩饰倾向,可用迂回提问、投射式提问、假定性提问、委婉性提问以及迫选性提问等技术。

(1)迂回提问

迂回提问指不直接提出要测的问题,而是以间接的问题,迂回获得所要测的内容,以使受试者不了解测试的意图,从而增强测验的效度。

(2)投射式提问

投射式提问指不直接问被试自己的看法,而是让被试对“周围其他人”的想法作出评定。被试者常常会把自己的看法投射到“周围其他人”身上,作出真实反应。

(3)假定性提问

假定性提问指假定回答者犯有某种不规范的行为,并使他不得不在确实犯有该行为时得以承认。

(4)委婉性提问

委婉性提问指用婉转的令人愉快的方式或言词提问,以使回答者产生接纳心理。

(5)迫选性提问

迫选性提问指提供通过两项具有相等价值的选项,让被试必须从中选择其一。

6. 什么是内容效度?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把握内容效度?

【答案】内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估计一个测验的内容效度就是去确定该测验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所要测量的行为领域。

内容效度主要应用于成就测验,用来测量被试掌握某种技能或学习某门课程所达到的程度。在这种测验中,题目取样的代表性问题是内容效度的主要考察方面。内容效度也适合于某些用于选拔和分类的职业测验。这种测验所要测的内容就是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编制这种测验

应首先对实际工作做较细的分析。内容效度不适合用于能力倾向测验和人格测验。其确定方法有:

(1)逻辑分析法

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法,其工作思路是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做出判断。其具体步骤是:

①明确欲测内容的范围,包括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两个方面。

②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并与测验编制者所列的双向细目表(考试蓝图)对照,逐题比较自己的分类与制卷者的分类,并做记录。

③制定评定量表,考察题目对所定义的内容范围的覆盖率、判断题目难度与能力要求之间的差异,还要考察各种题目数量和分数的比例以及题目形式对内容的适当性,等等,对整个测验的有效性作出总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