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615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自命题)之教育学基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教学与发展》一书的作者是( )。
A. 克鲁普斯卡娅
B. 苏霍姆林斯基
C. 马卡连柯
D. 赞科夫
【答案】D
2.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
A. 教育准备生活说
B. 教育适应生活说
C. 教育超越生活说
D. 教育改造生活说
【答案】B
【解析】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来看,教育目的论有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其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与“教育准备生活说”相对的教育适应生活说是主张教育是对现实生活适应的学说,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将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叫儿童适应眼前的生说环境,即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其首倡者为美国教育家杜威。其他一些进步主义教育家亦和杜威持同样观点,认为教育应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超越生活说,认为教育应该超越当前的现实社会,给予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或可能,致力于满足未来社会的社会的发展要求; 教育改造生活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变化。题中所述的着眼于个人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的学习目的就是杜威的教育适应生活说的观点。
3.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
A. 知
B. 情
C. 意
D. 行
【答案】A
4. 某学生将自己某学科的嘘声失败归结为 “自己不是学这科的料”。他的这种归因属于( )。
A. 内音队稳定性的归因
B. 外部、稳定的归因
C. 内部、不稳定的归因
D 外部、不稳定的归因
【答案】A
【解析】人们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将学习的失败归因为自己,说明这属于内部归因,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学这们课程的料,意味着这是一种稳定的归因。因此,此题选择A 。
5. 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
A. 《论语》和《孟子》
B. 《论语》和《中庸》
C 《孟子》和《中庸》
D. 《孟子》和《大学》
【答案】D
【解析】“致良知”说是王守仁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不
,也就是天理。但“良知”在圣人和一般人之间是不同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待虑而得”的“良知”
是国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 而一般人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处于不显露的状态,要想除掉私欲,
,以实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功夫。“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在他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大学》的目的就是和为学做人的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孟子》主张学习,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明人伦”就是“求放心”。可见,王守仁“致良知”的这个命题就是创造
性的综合自《孟子》《大学》。《中庸》主要讲了性与教,道德的最高原则(中庸)、修养的途径(自明诚与自诚明,尊德性与道学问)、学问的步骤(学问思辨行)等问题。
6.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 )的重要主张。
A. 实践教育学派
B. 实证教育学派
C. 传统教育学派
D. 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答案】D
7.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一思一一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答案】A
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明确规定的学生义务是( )
A. 团结同学,关心集体
B. 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C. 热爱祖国,履行公民职责
D.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答案】D
【解析】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即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义务所做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法规; ②遵守学院管理制度; 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④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⑤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9. 为了收回教育权,1925年中国政府公布了( )
A. 《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
B. 《请求力谋收回教育权》
C. 《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
D. 《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
【答案】A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了对中国收回教育权运动的重要举措的掌握程度。近代,帝国主义通过教会学校对华文化侵略进一步加深、加剧,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中国教育是拯救中国的手段,所以,对中国的教育主权不断的重视。起因于教会学校阻挠学生的爱国行动,许多学生退学表示抗议,得到很多人支持。运动不断扩大。其中,中华教
,全国教育会联合育社与1924年7月召开的年会上讨论了余家菊提议的《请求力谋收回教育权》
会在同一年10月召开的年会上通过了《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取缔外国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
两个议案。为了收回教育权,1925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的文件。
10.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