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古代汉语(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2. 尔雅
【答案】《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话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3. 曰、为、谓之
【答案】曰、为、谓之都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其中,谓之是古代经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它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4. 反切
【答案】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坛,徒干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读反切注释时不知道反切字的读音,那么反切就没有起到注音的效果。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诚既勇兮又以武。
【答案】武:武艺,指战斗的能力。
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答案】为:介词。可译为“为了”。
7.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答案】衣()褐:穿粗毛编织的衣服。
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
【答案】(1)识:记。
(2)厌:满足。
9.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钮鹿贼之。 ..
【答案】(1)骤:多次。
(2)贼:杀。
10.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市官於内;救小,则以内重求利於外。 .
【答案】市:买。
三、简答题
11.默寫你熟悉的《詩經》中的一首詩,然俊標記它的韻腳字,指出屬於哪個古韻部,並分析其韻例。
【答案】(1)默写《关雎》及其韵脚字和分属韵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鸠、洲、逑,幽部)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流、求,幽部)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得、服、侧,幽部)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采、友,之部)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芼,宵部,乐,药部,宵药合韵) (2)韵例
①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关雎》一章三章是句尾韵。
②从一章所用的韵来看,《关雎》五章都是一韵到底。
③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关雎》的二四五章,都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此外,一三章首句入韵而后偶句押韵。
四、分析题
12.分析下列汉字属于哪种造字法并简要分析。
贼 益 雅 向 取
【答案】(1)贼: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2)益:会意字,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溢出。从皿,从水。
(3)雅:形声字,从佳,从牙,牙亦声。
(4)向:象形字,从宀,从口。
(5)取:会意字,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
13.说明以下句子各包含什么样的句法特点。
(1)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
(2)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3)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三年》)
(4)圣人有百,吾孰法焉? (《荀子·非相》)
(5)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6)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史记·管晏列传》)
【答案】(1)该句是以“……者……也”为典型标志的判断句。
(2)“为之箪食与肉”是双宾语句。“之”是间接宾语,“箪食与肉”是直接宾语。
(3)“其祁奚之谓矣”,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其谓祁奚矣”,“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吾孰法焉”,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正常语序应为“吾法孰焉”。
(5)莫之或欺,没有人欺骗他……或,句中语气词,与“莫”呼应构成“莫之或……”习惯格式,强调“没有一个人这样做”的意思。
(6)三见逐於君,“见+动词”是古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仍有遗留,如“见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