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共产主义

【答案】(1)共产主义是指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

(2)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答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要彻底消火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直至实现共产主义。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无产阶级专政担负着极其繁重的历史任务。这些任务是: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 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等。

3. 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社会主义民主又称“无产阶级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4. 因果联系

【答案】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联系,又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5. 交换价值

【答案】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 发展

【答案】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

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就开始形成,在两次大战期间得到一定的发展。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竟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8. 社会存在

【答案】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卞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它还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2)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及其表现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①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来改造客观世界;

②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使主观符合客观而达到预期结果,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10.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二、辨析题

11.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获得。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①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②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

①知识本身是劳动的产物,知识中凝结大量抽象劳动,价值的增长是知识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结果。

②知识的运用传输处理,以及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都离不开人的劳动,价值增值是通过劳动实现的。

③知识不创造价值,因为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