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611教育学专业基础之教育学基础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辨析题
1. 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答案】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卞流”是英国的沛西. 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中明确提出的观点,这是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的观点,对其分析如下: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西方近代关十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其共同之处是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①利托尔诺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超越于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说成是一种教育,甚至设想在昆虫界也有教师与学生。按照他的看法,人类只是在继承早己形成的教育形式基础上,做了某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不同。利托尔诺把生物竞争的本质说成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了保存自己的物种,出于一种自然所赋予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动物。
②沛西·能在20世纪20年代断言:“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
,还认为“教育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把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贬低为本能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按照这种观点,教育就成为一种无目的的活动,成为一种不能为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和支配的活动。
(2)教育起源于劳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具体分析如下:
①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与其他动物对于下一代的爱护、照顾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动物对于下一代的爱护、照顾只有一种本能的活动,这种本能活动是天生的,是由遗传获得的简单的行为定型,这种活动在意识之上是小存在的。不可否认,人类对于他们的下一代也存在着一种出于本能的爱抚,一种亲子之情。但是这种本能并不是人类教育的出发点,它不能支配人类的教育活动。支配人类教育活动的是作为社会历史产物的意识。这是因为:第一,教育不是产生于本能的需要,而是出于人所意识到的社会的需要。第二,在教育过程中人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不是由某种刺激所释放出来的、为先天所定型的、程序化的动作,而是由后天所获得的、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有意识的活动。总之,无论是激起教育的需要,还是支配整个教育活动的,都不是生物的本能,而是人类的意识。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通过教育来进行经验的传递,这是人类社会所
特有的。其他动物在种系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怎样适应周围的环境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也有一种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它们的信息主要储存于遗传基因之中,这种信息不是以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而是以遗传的方式在一代一代之间进行传递的。动物对于周围环境所表现的大量的适应动作,可以说都来自于一种先验的知识。当然也应该看到,在高等的动物中,除本能外,也有熟练和智力活动的存在。这些是在后天习得的,但是作为个别动物的习得经验,却因为没有意识和复杂的语言,而不可能以教育这种传授方式使其他动物掌握,作为个体的经验只能随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人类在长期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所获得的经验,主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传递。
③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而教育就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在人类社会的共同生产劳动中,不论是制造工具或是使用工具等方面都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技能、技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使生产劳动能够一代一代的继续进行下去,以维持人类的生存,年长的一代有必要把这些技能、技巧和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从这种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教育生物起源论的观点忽视了教育的作用,因而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
2. 孔子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教授弟子这就是“六艺”教育。
【答案】错误。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
(1)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
(2)乐:类似综合艺术课,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3)射:是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的年龄,就要接受正规教育,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称。
(4)御:是驾车,驾车要沉稳、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5)书:指书写文字,两周的书写下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
(6)数:是指计算、算法。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既要符合利益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学的内容。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把所收集的历史文化
,即《诗》,作为教学材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六经”、《书》、《礼》、《易》、《乐》、《春秋》
用书,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六经”代表了先秦时期的一切文化知识领域,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学、教育等,作为历史材料,其价值无可比拟。而对中华民族性的影响,更为深刻。
《六经》完全成书,并被立于学官,是在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的演进,诊解的不同,《六经》的地位越来越高,对封建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3. 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答案】错误。
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包括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 练习是指以形成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
心智技能的学习不仅是熟练地掌握相应的一套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还涉及灵活的运用。在心智技能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练习将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方式付诸执行,并随着练习促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缩化和自动化。反复练习只是提供了促进这种基本技能的熟悉以致自动化的机会,并不能自动解决心智技能的灵活运用,即学会在何时何处使用该技能之认知策略的学习,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心智技能的掌握或获得。
4. 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它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
(2)课程目标是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这一定义有三种不同的重要内涵:一是目标的对象性是指惟一的学生; 二是目标是指最终取得的成果; 三是课程目标是分层次和类别的。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是进一步具体化、趋向作业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5.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2)题中的观点仅仅把教学看成是实施智育的途径,忽视了教学同时还是实施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基本途径。即使作为实施智育的途径,教学也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受,还包括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