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62学科教育基础综合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答案】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开辟的,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成功之路。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不断破浪前进。

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大学生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大学生的挑战。

①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发愤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

②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应当具备历史责任感、忧患意识和世界眼光,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③我国改革发展新任务的挑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大学生应该确立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炼意志、石氏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2. 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答案】(1)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①立志当高远

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事实告诉人们,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在青年时期立志,并为之努力奋斗。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②立志做大事

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青年人应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③立志须躬行

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①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

理想变为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 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正如社会主义运动一样,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70年漫长的时间。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②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

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往往是充满了曲折。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弯由的,而正是在曲折中前进才能不断地接近目标。正如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一样。③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

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性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对现实和自我作出较大的改变才能够实现。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人类社会主义运动就是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兴起;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但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社会主义运动展现了光明的前景。由此可见,理想实现的路途是艰巨的,远大理想的实现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3.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为:

①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

②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解决的是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间题,是国家法制的基础,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③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法规是把法律规定的相关制度具体化,是对法律的细化和补充。

④地方性法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

①宪法相关法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②民法商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③行政法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④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十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⑤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责仟,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⑥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的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