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目录

2016年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 .... 2

2016年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二) . .. 11

2016年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三) . .. 20

2016年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四) . .. 30

2016年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五) . .. 40

一、名词解释

1. 《北方的河》

【答案】《北方的河》是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北方的河》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文坛强烈反响。

2. 《纪要》

【答案】《纪要》是指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政治文件。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参加者有张春桥与部队文化部门的几人,会后整理出《纪要》。《纪要》认为,1949年后文艺界“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纪要》列举文艺界的“黑八论”。1979年5月3日,中共中央撤消了《纪要》。

3. 王朔现象

【答案】王朔现象是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王朔以“文革”为题材的小说,表现了与80年代同一题材的多数作品的不同视角和处理方式。王朔这种挑战“文革”的统一书写而引起争议,拓宽了这一敏感题材的表现空间。小说中的人物表现了对作为主体中心的意识形态的抗拒倾向,故事在世俗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展开,以调侃、嘻笑怒骂为语言的基调。针对王朔的争议,主要不是发生在艺术的层面,而是精神、道德倾向上所做的选择:因此,王朔及其文本成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4. 新民歌运动

【答案】新民歌运动是以“大跃进”为背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诗歌运动。这是与五四新诗传统对立的诗歌发展的新道路,它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赛诗成为当时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新民歌的问题实质是政治对于诗歌的要求,背离生活、“浪漫”浮夸、粉饰生活的作品较多。代表诗人及作品有郭小川的“新辞赋体”《青纱帐一甘蔗林》和“新散曲体”的《祝酒歌》,贺敬之借用信天游形式创作的《桂林山水歌》。

5. 政治抒情诗

【答案】政治打情诗是打情诗的一种,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诗作者往往以“阶级”的(或“人民”的)、社会集团的代言人身份出现。政治抒情诗既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又有抒情诗的特点。它以真实而强烈的感情,具体而鲜明的形象,生动而深刻的语言,直接地触及时事,表现重大社会问题。它是诗与政论的巧妙结合,是诗意与哲理的水乳交融。代表诗人及作品主要有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6. 第一次文代会

【答案】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人会的简称。1949年7月于北平召开,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 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第一次文代会”闭幕后,1950年3月出版了由大会宣传处汇编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

7. 革命历史小说

【答案】革命历史小说是指上世纪50至60年代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它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特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作品,代表作有“三红一青”,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

8. 《白毛女》

【答案】《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指导创作完成的宣扬红色文化的第一部歌剧。它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开山之作、代表之作,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石,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划时代的意义。

二、简答题

9. 你如何看待《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

答:《马桥词典》是对传统小说文体的一次成功颠覆,而它真正的独创性,是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语言,从而揭示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意识到的民间世界。《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涉及到“文类”归属和小说文体探索的方面,即这种与“传统”的,或“经典”的小说叙事分离的方式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1)《马桥词典》在文类上的尝试

在90年代后期,与对“现实主义冲击波”热烈欢呼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现实主义”传统叙事已陷入疲惫、衰落的估计。“叙事的衰落”之感觉和探求出路之意识,已经隐含于《马桥词典》

的创作构思中。作者探索文类的“自我更新能力”的努力,采取的是尝试“打通”文史哲,将故事、随笔、议论、考证释义、风俗调查等加以综合的方式。

(2)《马桥词典》引起的争论反映小说叙事的趋向

①“跨文体”写作

《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反映出90年代小说叙事探索存在的一个大的趋向,即“跨文体”的写作,形成一种类乎“百科全书”式的风貌。“跨文体”写作属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革,《马桥词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

②向“纪实”靠拢

《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也反映了90年代小说叙事存在的另一大趋向,即向“纪实”方面靠拢,或在对生活现象的描述上,叙述者尽力退出那种“自然主义”姿态。《马桥词典》正是这样一部小说,它与90年代末的其他一些刊物专栏、长篇小说都可以放在“纪实”论题中考察。

总之,《马桥词典》虽引起很大的争论,但这部长篇小说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小说巨大魅力的同时,领略每个词语和词条背后的历史与文明,看到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小说主体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精神走到物质,从丰富走到单调,无不向人们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内涵。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收获。

【答案】

10.简述先锋派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答:(1)先锋派小说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北村、孙甘露、余华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2)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①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

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如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小说的主题模糊暖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而叙事。

②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

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大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使小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心灵的途径,原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而马原小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