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文物鉴定方向文博基础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镇墓兽
【答案】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有兽面、人面、鹿角,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
2. 耀州窑
【答案】耀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青瓷窑场和宋代北方出产青瓷的著名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其始烧于唐,盛烧于五代、北宋,衰落于明代。它主要生产青釉瓷器,也兼烧黑釉、白釉、酱釉瓷器,唐代还生产三彩陶器。它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其花纹装饰。技法主要有印花、刻花、划花及模印与刻划相结合等。其北宋时代的刻花刀法明快、线条流畅,并能刻出有斜度的痕,使画面阴阳清晰。其印花纹饰布局严整、讲求对称,是宋代印花瓷器中的最优秀者。其瓷器胎薄而坚硬,釉层较厚,施釉均匀,釉面常开小片冰裂纹,颜色深沉,口沿部分发黄褐色,俗谓之“姜黄”。产品多有外销,广州的西村窑多有仿制。
3. 郭店楚简
【答案】郭店楚简是公元前4世纪中期~3世纪初(战国中期)的竹简,于1993年在湖北省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M1中发掘,总计800多枚,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余楚国文字。其规格有三类:一类长约32.5厘米; 另一类长26.5~30.6厘米; 第三类长15~17.5厘米。形状有两类,一类是两头平齐,另一类是两头修削成梯形。竹简上著有诸如《老子》《礼记》等大量古书,为先秦儒、道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竹简上写有典型的楚国文字,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
4. 文物保护
【答案】文物保护广义是指从国家设置各级文物机构、制订文物法规到文物部门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是以保护好国家文物古迹为前提。狭义是指为了避免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文物因素的发生,运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对地面遗存的不可移动的各类文物与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藏品所进行的种种防护、保养、修缮,以达到长期保存文物的目的。
5. 汝窑
【答案】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以烧制青瓷著称。北宋末期徽宗指定其烧造御用器。该窑烧造时间短促,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汝瓷胎骨坚硬细腻,色
如香灰,胎中含有微量的铜元素,迎光照之,微见红色。其釉色润泽如玉,有天青、天蓝、粉青、豆绿、月白等等,其中以天青和粉青最为名贵。釉面多有鱼子纹开片。其很少烧制大器皿,一般是体型较小的瓶、碗、洗、盆、尊等,制作精美。其装饰方法有模印、刻花、划花、剔花等,花卉图案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气息。产品通体施釉,裹足支烧、支钉细小如芝麻点。此外,文献记载官汝窑瓷器以玛瑙入釉,现已得到证实。
6. 拓拔魏北邙墓地
【答案】拓拔魏北邙墓地是指拓拔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建在河南省洛阳市邮山东南山腰的缠水两侧的墓地。其布局大体上是:孝文帝长陵位于中心位置上,其他的“帝子”、“帝孙”的陵墓居其下方的左右,并且在更远的“龙岗”上埋葬它的近支皇族,而在此墓地里,拓拔圭的一系子孙居中,其他“奇世”和“偶世”子孙的墓地分居下方的左右; 龙岗坡下则埋葬着各位妃殡,再往下是北魏王朝的“九姓帝族”、“勋旧八姓”和内入余部诸姓及其他降臣的墓地。该墓地的布局既保留着原始氏族族葬的遗风,又粳进了中原汉人的礼俗,是民族融合的生动反映。
7. 博山炉
【答案】博山炉又称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是中国汉、晋时期汉族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博山炉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8. 青瓷
【答案】青瓷是在瓷器坯体上施以青色釉的成熟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还原,呈现青绿色或青黄色而得名。由于铁元素作为青色釉的着色剂较为容易得到,且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工艺原始,所以早期瓷器一般为青瓷。我国从商周时代起就出现原始青瓷,到东汉晚期己能烧造出成熟的青瓷,此后不断发展进步。唐代的越窑、宋代的耀州窑、汝窑、哥窑、官窑及龙泉窑,都是著名的烧造青瓷器的窑场。
二、简答题
9. 简述纸张文物酸性的产生及危害?
【答案】(1)纸质材料本身发酵、水解产生的酸性,纸张中纤维素、木质素氧化而产生的有机酸。(2)纸张加工过程中带进的酸性物质。如纸张加胶时引进的沉淀剂明矾水解而产生的酸性积累,加工过程加入的漂白粉的残留,也会产生酸性。
(3)环境中酸性气休的影响。
(4)纸质文物保存过程中霉菌、虫害生长繁殖时带来的酸性。
(5)纸张文物酸性产生的危害,酸性的存在或积累是纸质文物保存的大敌。纸张本身的主要组成纤维素性质是很稳定的,但在酸的催化下容易发生水解,而使连接葡萄糖单体的1, 4-β试键断裂,纤维素聚合度下降,从而使纸张强度下降,发黄、变脆、变质而韧性减小。
10.陶瓷砖瓦类文物常用的黏合剂和加固剂有哪些?
【答案】陶瓷砖瓦类文物常用的黏合剂和加固剂主要有:
(1)环氧树脂戮接剂
环氧树脂豁接剂豁着力强、收缩力低、内聚力大。操作性能良好、稳定性高,能保持文物原貌,黏合后基本看不出痕迹。
(2)硝酸纤维素黏合剂
硝酸纤维素黏合剂稳定性好、茹结效果好、相容性好。可逆性好,固化后仍可用丙酮溶解,且分子中含有硝基而具有抗菌能力。
(3)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豁合剂
聚甲基丙烯酸甲脂黏合剂无色透明,具有橡胶的柔软性和弹性。化学稳定性好、具有很高的黏合性能,机械性能好、具有耐洗涤性、耐干洗,有良好的操作性能。
(4)聚醋酸乙烯脂陶瓷类文物加固剂
聚醋酸乙烯脂陶瓷类文物加固剂豁合力强、黏合强度高,耐老化、耐气候性质极为稳定,与填料、增塑剂相溶性好。可以自由调节瓢度,且有良好的旱期豁合强度。
(5)改性硅溶胶加固剂
改性硅溶胶加固剂分散性好、渗透性强、结合强度高,耐老化,化学稳定性好,耐水性、耐酸碱性好,用它处理的陶器耐水性大大提高。
11.中国古代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案】陶瓷在中国文物藏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中传世陶瓷为数众多,是陶瓷鉴定的重点。鉴定时,一要借助考古发掘获得的有明确地点、地层的陶瓷标准器,二要对传世陶瓷从典型风格和基本特征人手,两者相互印证,分析研究,作出科学鉴别。传世陶瓷,本身的时代风格、基本特征等是鉴定的又一重要依据。而陶瓷的时代风格和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造型、纹饰、胎釉和款式几个方面。在鉴定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造型
陶瓷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造型特征、制作工艺、烧造技术及各种器形所表现出的不同时代的生活习惯、风俗及审美标准等,构成了陶瓷的时代风格。
(2)胎釉
胎为瓷器骨,釉是瓷器衣,胎釉构成了瓷器的主体。因此,在瓷器鉴别中,胎釉的变化是重要依据之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瓷器,在胎釉原料成分和烧造下艺上都有明显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风格。
①瓷器胎土
瓷器胎土因地区不同而有区别,特别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在淘洗胎土的方法和要求上有别,致使胎土在烧结后的效果不一。胎土淘洗纯净的,烧成瓷器后胎质填密,颜色纯正; 相反,由于胎土中含有杂质,因杂质含矿物成分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斑点。在鉴别胎质时,先从无釉处观察,如从器足无釉处观察。对器体胎质的观察,可迎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