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916音乐理论综合(含中外音乐史,音乐教学法)[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格里高利圣咏

,是中世纪天主教会音乐【答案】罗马教会圣咏,俗称“格里高利圣咏”或“格里高利素歌”

,由教堂唱诗班以拉最重要的体裁,它是无固定节拍、无伴奏的单声部歌曲,歌词来自于《圣经》

丁文演唱,在日课和弥撒仪式中应用。附加段、继叙咏和教仪剧,是圣咏的衍生物,在9世纪以后得到发展。

2. 大歌剧

【答案】19世纪法国歌剧体裁。特点为规模庞大,风格宏伟,多采用历史题材,常有豪华的布景、壮丽的芭蕾和合唱场景。梅耶比尔的《恶魔罗勃》达到19世纪大歌剧的顶峰,其他大歌剧作品还有瓦格纳的《黎恩济》、威尔第的《唐·卡洛斯》、罗西尼的《威廉·退尔》等。

3. 弗朗克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曾任19世纪法国“民族音乐协会”主席。交响诗《风神》、一些宗教音乐和室内乐作品。唯一的交响曲《d 小调交响曲》就最高的作品。创作有清唱剧《至福》、《赎罪》、运用“循环形式”写作,是其成

4. 古诺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创作集中在歌剧和宗教音乐领域,代表作有歌剧《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还作有弥撒曲、清唱剧和安魂曲。

5. 利盖蒂

【答案】奥地利籍匈牙利作曲家,曾就学于李斯特音乐学院,在科隆电子音乐实验室工作过。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管弦乐曲《幻影》和《大气》为其树立国际声誉,作品都以巨大的微复调织体创造出精细微妙的音色层次变化,代表作还有《安魂曲》、室内管弦乐《分支》和电子音乐作品《滑奏》等,是巴托克之后最重要的匈牙利作曲家。

6. 弦乐四重奏

【答案】由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和1把大提琴演奏的室内合奏乐体裁,采用奏鸣曲式套曲结构写作。弦乐四重奏脱胎于18世纪初的小夜曲和嬉游曲,海顿的84首弦乐四重奏开始运用奏鸣曲式四乐章套曲形式,并以“谈话原则”组合乐器,确立了近代弦乐四重奏的写作风格。贝多芬以“拉祖莫夫斯基”和“庄严”为代表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丰富了该体裁的音乐表现力和衍展力,使之成为室内乐的的核心体裁。浪漫主义的弦乐四重奏作曲家有舒伯特、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弗朗克、鲍罗廷、柴可夫斯基等,倾向于抒情,在主题展开和对位处理方面不加注重。二十世纪的弦乐四重奏创作风格更为多样化,德彪西、巴托克、拉威尔、勋伯格、欣德米特、米约、肖斯塔科维奇等人创作了各具特色的弦乐四重奏作品。

7. 梅西安

【答案】法国作曲家和管风琴家。少年时曾从杜卡斯和迪普雷学习作曲和管风琴,青年时为“青年法兰西小组”成员。创作风格十分独特,音乐语言采用各种声音元素——鸟语、印度音乐、素歌、东方打击乐、巴托克的夜乐等,迥异的元素被他融合成为协调的整体。主要作品为《图伦加利拉交响曲》、《时间终结四重奏》、钢琴曲《圣婴十二默想》等。

8. 柏林乐派(Berlin School)

【答案】柏林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在柏林形成的一个乐派,代表人物是K.P.E. 巴赫(K.P.E.Bach , 1714~1788)。这个乐派风格比较保守,音乐多采用对位手法,交响曲多为三个乐章;

,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它把奏鸣其贡献在于强调交响乐中的情感表达,信奉“情感主义”

曲式中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真正分开,扩大了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奏鸣曲的基础。

二、简答题

9. 何谓威尼斯乐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案】(1)含义:

威尼斯乐派(Venetian School)在15世纪后半叶,由佛兰德斯乐派音乐家维拉尔特(A.Willaerte ,约1485~1562创立,16世纪下半叶,该乐派的代表作曲家加布里埃利(G.Gabrieli ,约1557~1612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乐派以圣马可大教堂为中心,创作双重合唱的复调音乐。圣马可大教堂空间庞大,有对应的两架管风琴,两侧各有一支合唱队,常以八至十二或更多声部的形式随两架管风琴齐鸣,形成了气势宏伟、呼应交替的双重合唱的复调圣歌。它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复调音乐,其辉煌的效果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复调发展的又一范例,这种风格最终传入德国,成为巴罗克时期大协奏曲的先声。

(2)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①维拉尔特的贡献:首创复合唱形式,创立了威尼斯乐派。

②G. 加布里埃利的贡献:大量运用器乐组合作为合唱伴奏,并对各种乐器组合进行实验,加强器乐与合唱队之间的音色对比,开巴罗克协奏风格之先声:他推动了器乐曲体栽的独立发展,被称

为“近代配器法之父”。

③A. 加布里埃利(A.Gabrieli ,约1515~1586)的贡献:按声区对合唱队进行分组,求得音色变化; 推动管风琴技巧的发展,形成托卡塔、坎佐纳、前奏曲等纯器乐体裁。

10.文艺复兴时期德国世俗音乐的发展。

【答案】(1)文艺复兴时期德国世俗音乐以“名歌手”(Meisterainger ,也译为“工匠歌手”)为代表。“名歌手”来自市民阶层,他们沿袭了中世纪恋诗歌手的传统,有自己的行会,定期举办唱歌比赛,演唱的歌曲为单声风格,内容一般与《圣经》有关。代表人物是汉斯·萨克斯(H.Sachs , 1494~1576)

(2)文艺复兴时期在德国产生了一种独唱歌曲——利德(Lied )。它是16世纪时结合佛兰德斯乐派的复调手法与德国中世纪以来的独唱歌曲形成的四声部世俗声乐体裁。在四个声部中,一个声部为定旋律,其他三个声部围绕它构成复调; 此外,利德中也有严格和声织体形式的作品。代表人物:路德维希·森夫尔(Ludwig Senti)。

11.交响曲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

【答案】(1)交响曲的产生与发展:

,原为“声音一起响”之意,这是一种按交响曲(symphony )一词来自希腊语“symphonia ”

照奏鸣曲原则构成的管弦乐套曲形式。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罗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 )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从此,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罗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主要的器乐形式。

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和发展,主要归功于曼海姆、柏林和维也纳乐派。曼海姆乐派奠定了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的基本结构,形成了快板一行板一小步舞曲一快板终曲的交响套曲形式。18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对交响曲进行了改革,发展并完善了这种形式,后来贝多芬将交响曲推向发展的顶峰。交响曲在音乐表现上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哲理性,它的结构与奏鸣曲一样,通常为四个乐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曲有一定的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曲式结

,乐队编制庞大,音响华丽构更自由,乐章数目不定(有一、二、五、六、七乐章组成的交响曲)

而丰满,民族风格浓郁等。以舒伯特、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布鲁克纳和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

20世纪的交响曲受各种音乐思潮的影响,构思独特,乐队编制有大有小,音响复杂多变,风格多样。以德彪西、斯克里亚宾、威廉斯、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普罗科菲耶夫、米约、肖斯塔科维奇、科普兰、梅西昂、奥涅格、欣德米特和辟斯顿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

(2)体裁特征:

占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其基本特征为: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