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题

1. 把关人

【答案】“把关人”理论是由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夕,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2. 《亚细亚日报》

【答案】《亚细亚日报》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后创办的御用报纸,是当时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份。1912年在北京创刊,帝制分子薛大可担任主编,丁佛言、樊增祥、易实甫等任撰述。该报竭力低毁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袁世凯御用报纸中立场最顽固的一家。曾发表大量鼓吹帝制和拥戴劝进的文版、函电,为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大造舆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停刊。

3. 《中国农民》

【答案】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指导农民运动的刊物,1926年在广州创刊,毛泽东主编。它主要刊载有关农民运动的理论文章、各地农民运动的报道。

4.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答案】《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进步学生报刊之一,是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1919年7月21日创刊,周恩来任主编。该报为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还发行号外。以评述为重点,其中周恩来用笔名“飞飞”撰写的许多评论,议论精辟,富有战斗性。该报还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并派出“特派员”专程赴山东采访,还发行号外支持山东学生群众代表赴京请愿。广大读者称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

5. 黄远生的“四能”

【答案】黄远生的“四能”是黄远生的主要新闻思想。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被戈公振先生称为“报界之奇才”。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在新闻思想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说:“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 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

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 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 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黄远生本人正是实践这“四能”的模范。

6. 议程设置

【答案】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一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二、简答题

7. 简述中国古代三种不同性质的报纸。

【答案】(1)进奏院状

唐代驻首都的各地进奏院发布的,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夕、“留邸状报”、“邸吏状’夕、“报”的这一类物事,己经具有一定的官报的性质。它是一种在当时的政府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经由进奏院传发的这些报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此外,这些报状还有以下一些特点,即:

①它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②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

④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2)邸报

①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氏日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是都进奏院。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

②比起唐代的进奏院状,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和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 a. 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宋朝的“邸报”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

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b. 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c. 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信息量逐渐加大,新闻的时效性也有所加强。

③“邸报”的内容,主要有“朝廷政事设施、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几项。见于宋人记载的,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皇帝的诏旨; ②皇帝的起居; ③官吏的任免; ④臣僚的章奏; ⑤军事情报; ⑥刑罚。

(3)“小报”

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和“邸报”一样,“小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①“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

②“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③“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进奏官)、使臣(地方各州军郡临时派驻首都的官员)、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④“小报”的内容主要: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时事性政治材料。 ⑤“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⑥“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

“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因此受到各时期封建政府和当权派官员的查禁。

8. 香港和海外有哪些著名的华侨、华文报刊与报人?

【答案】(1)香港:

①抗战爆发后,香港原有报纸《华侨日报》、《华侨晚报》、《工商日报》、《工商晚报》、《华字日报》等很快投入了抗日宣传报道。

②1937年冬,上海国际宣传委员会迁至香港,并改名国际新闻社,由挥逸群负责,以香港为基地,向海外数十家华侨办的中文报纸发稿。

③1938年3月1日,上海《申报》迁香港出版,该报在香港出版期间,大力报道了台儿庄大捷和敌后游击战,宣传全民团结抗战。

④1938年4月1日,上海《立报》迁港复刊。由于得到香港中共组织的政治关怀和经济援助,并经总编辑萨空了等人的努力,积极反映各界民众的抗日呼声和民主进步要求,介绍陕北和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气象,鲜明宣传中共团结抗战的真诚愿望,对青年读者影响甚巨。

⑤1938年8月13日,《大公报》创办香港版,11月增出《大公晚报》。该报及时、系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