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区分信号和象征符?

【答案】德国学者卡西尔认为:“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兰格尔认为:“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而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1)简单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①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例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乌云压顶是大雨来临的信号,发烧是得了某种疾病的信号,青年人长出胡须是发育成熟的信号等等。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

②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在自然符号中这种对应关系是明显的,例如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求偶行为等等。在人工符号中也有许多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的符号,例如狼烟、交通信号、旗语、电报讯号等等。此外,计算机语言在将它们翻译成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文字或图像之前,也是根据一定语法规则相互对应的电子信号体系。

(2)与信号相比,象征符则具有以下不同的性质:

①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②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③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④象征符可以自由创造,这是指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2. 大众传播研究中的“两级传播”理论是在什么样的研究背景下提出来的? 它的提出对传播效果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答案】(1)“两极传播”理论提出时的研究背景①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的广泛应用 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传播流”研究,“传播流”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等。

②“伊里调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历时半年,对俄亥俄州的伊里县600名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做了一项实证调查,7次追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整

个竞选宣传期间,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而改变了原来意向的人只有8%。即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因素。这一结论显然与当时人们的认识和直观感觉大相径庭。为了弄清其原因,研究人员又对全部调查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通过这次分析,他们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舆论领袖”和“两极传播”。

(2)“两极传播”理论对传播效果研究的影响

伊里调查发现,在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这部分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10/u。研究人员将他们与一般受众做了比较,发现无论对报纸、杂志还是广播,意见领袖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据此,研究人员对传播过程做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两极传播”理论为否定当时甚为流行的“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播效果研究进入“有限效果论”阶段。

3. 以培养分析为例,你认为一个传播理论可以同时包含不同的研究范式吗?

【答案】我认为一个传播理论可以同时包含不同的研究范式,具体分析如下:

(1)培养分析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面临着批评与回应。根本原因来自该研究跨越了实证与批判两个范式。从形式上看,该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结论,但是从理论内核来看,它又是一个宏观的、批判的理论,其锋芒直指整个社会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控制,实证调查的结果与宏观结论之间的逻辑链难免脱节。意识形态间题被实证和管理的研究视为不够“科学”,缺乏明确界定且无法做到价值中立,一般被排除在讨论之外。此外,培养分析在讨论电视的影响时,反对形式逻辑的线性因果关系,而代之以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培养不是一个单向的一次性过程,这一思路更接近于批判的传统而不是实证的传统。

(2)但是从批判的范式来看,培养分析又过分拘泥于实证数据研究,陷入定量客观主义的神话,无视观众意义的解读过程,既不能全面地阐释整个生产与消费过程,也不能深入地讨论霸权的接受过程,同样不能令人满忌。

(3)培养分析一方面说明不同研究范式间并不是水火不容,另一方面它的尴尬处境也向我们展示了超越不同研究范式造成的两难。格布纳认为,它既不是实证(或管理)的,也不是批判的,而是一种很难被归类的“批判的自由一多元主义”。

4. 简述“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答案】“社会责任论”是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业干预和控制的一种新闻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西方国家。“社会责任论”对“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重大修正。“社会责任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仟,并以社会责仟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它对报刊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论”台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它指出:“一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必须与别人的个人权利以及主要的社会利益相平衡”,言论自由并不像自由

主义理论说的那样,它不是一项绝对的权利。自由必须以责任为前提。因此,报刊在被赋予一定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2)“社会责任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三者的利益,即报刊拥有者的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同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的是公众的自由。实际生活中,报刊拥有了社会给予的自由权利以后,反而损害了公众的利益,这是不能允许的。“社会责任论”认为应当明确提出公众的自由高于媒介的自由,社会必须保护公众“获知的权利”以及个人隐私不受侵犯、名誉不受损害的权利。

(3)“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不同的概念。它认为,自由作为一种行动的权利,它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没有来自外部的限制和控制; 二要具备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如果缺乏后一个条件而只要求摆脱限制,那只是一种空洞的自由,甚至是对自由的嘲弄。它指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鼓吹的自由概念是消极的自由,即“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或者说是“免于……的自由”; 而“社会责任论”所追求的是积极的自由,即“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或者说是“有做……的自由”。

(4)“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应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它认为,政府不应当是报刊自由的旁观者,如果报刊不主动地负起责任,政府将以权力作为最后手段,强制它改正,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政府干预大众传播。施拉姆等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明确地表示这样的观点:“集权主义理论与最近发展的报刊社会责任理论有一些共同之点。二者都同意不能容许报刊降低国家文化。二者也都主张社会固定目标一旦确定,就不允许公众通讯工具不负责任地阻碍这些目标的完成。”

5. 说说《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

【答案】《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媒对世界的反映是选择性告知的。

(2)传媒只讲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这些选择性意味着传媒塑造并控制着受众的知识和对问题的理解。

(3)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来源于传媒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是不完全的,是具选择性的,那么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不完整的。所以传媒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界定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传媒通过控制人们接收的信息来达成这一结果。

6. 简述对“体外化信息系统迎来重新统合的时代”的理解。

【答案】“体外化信息系统迎来重新统合的时代”这句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等; 就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些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换句话说,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