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优化我国税务系统人力资源编制与机构设置的研究

关键词:税务机构设置、流程再造、税收征管信息化、灵敏度、经济地理学

  摘要

税收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范畴,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税收在筹集财政资金和调节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振兴国家财政、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是保证税收职能实现的基本前提。我国现行税务组织框架是应1994年分税制改革而构建的,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更加公平、科学、法制化的税收体系。在我国税收体制不断规范、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客观环境的限制,我国税务机关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配备及工作运行方式等方面,仍未完全摆脱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基本格局,突出表现为事权划分不清、职能交叉、关系不顺、机构数量过多、人员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不仅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同时也增加了税收成本负担,这就需要通过优化机构设置理顺各方面的关系,需要通过明确职责分工来逐步加以解决,为加快建立现代税收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基础。从理论上说,设计组织机构的目的在于明确、合理地划分职责与权限。因此,税务机构的优化设置就是要通过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明确合理地划分职责与权限,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组织关系,最终实现纳税人在最小的遵从成本下依法纳税,税务机关以最低的成本取得应征的税款。鉴于目前我国对如何科学、合理地优化税务系统机构研究很少,尤其是结合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从定性、定量全方位的角度研究我国税务系统机构优化设置,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值得重视的重要课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运用经济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及建模理论,以某一地区税收机构设置方式为例,尝试政府行为的宏观定性分析与经济地理学的定量研究加以结合,初步探讨我国税务系统政府行为、机构设置与经济地理学的内在关系等问题。一方面,从公共管理学的流程再造、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角度来分析优化税务系统机构的必要性及目标;另一方面,应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利用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角度来宏观研究地理环境、纳税人数量、税收收入等对税务系统机构的优化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合理借鉴流程再造理论,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成果,对税收征管业务流程进行一定程度的超前设计,把传统的税收综合性管理改造成税收流程化管理,把传统的结构庞大的税务机构体系改造成扁平化的税务机构体系,塑造一个全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税收征管模式;二是对影响税务系统机构设置的不同因素进行分析、归类,通过计量回归方法建立对税务系统的机构组织模型,并对这些模型进行检验与评价;三是利用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税务系统机构设置模型,试图利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不同经济区域范围内税务机构设置提出解决方案。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灵敏度分析方法相对复杂,在具体的运用中很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和使用中有进一步简化的要求,以此来实现这种研究方法的更好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