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804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消费函数之谜”?

,是指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家对消【答案】“消费函数之谜”又称“凯恩斯一库兹涅茨悖论”

费统计数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当初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两者之间的矛盾。凯恩斯所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标准的消费函数来表述,其公式为:

上式说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y d 的函数,其中,α为自发消费支出,β为边际消费倾向。将上式两边同时 除以可支配收入y d ,就可以获得平均消费倾向APC :

由上式可知,平均消费倾向APC 大于边际消费倾向β,根据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认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没有收入增加得多,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同时,收入的增加也会引起的减小,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但是,这一结论与对消费统计资料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首先,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的,而是递增的; 其次,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了1869--1993年间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得出如下结论。

①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基本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

②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与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是不一致的。故可以得出,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基本相等的。

这些结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这些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经济学家正是从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中提出了各种消费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永久收入理论和相对收入理论。

2. 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优点是什么?

【答案】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是汇率制度的两大基本类型。浮动汇率制是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是指现实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各有优点。

(1)浮动汇率制的优点

①浮动汇率制度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只要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失衡,货币就会自动贬值或升值,从而对国际收支与整个经济进行自发调节,不

需要任何专门的政策乃至于强制措施。

②浮动汇率制度可以防止国际游资的冲击,减少国际储备需求。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不承诺维持某一汇率水平,因此投机性资金不易找到汇率明显高估或低估的机会,政府也不需要为了保持固定汇率而保存大量的国际储备。

③浮动汇率制度使得一国内外均衡易于协调。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自发调节实现外部均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专注于内部均衡,从而可以独立制定利于本国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政策。

(2)固定汇率制的优点

①固定汇率制度更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固定汇率制度下不存在汇率波动的风险,从而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②固定汇率制度使各国不易进行汇率的竞相贬值。和浮动汇率制度相反,由于国家间的汇率制度固定,不会造成竞争性贬值行为。

③政府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就不能以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速度增加货币供应量。固定汇率制总是对货币政策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例如,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引起储备外流,最终对固定汇率的维持构成威胁,而恢复经济的均衡还要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 写出适应性预期的定义式,根据定义式分析适应性预期的优缺点。

【答案】(1)适应性预期的定义式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例如,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在通货膨胀研究中,适应性预期可以用下列的式了来描述。用P 表示当前对于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的预期,e 表示在上一期对于当前的预期,

P 为当前真实的通货膨胀率,则有:

或者,

这里P j 为过去j 年的真实通胀水平。因此,当前的预期通胀反映了所有过去通胀的加权平均,这里的加权随着年数越往前(j 越大)而变得越来越小。

(2)适应性预期的优缺点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但适应性预期遭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的方程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4. 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答案】(1)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2)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

策。

(3)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可以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从而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5. 如果经济中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不在IS 曲线和LM 曲线的交点上,市场能否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这种非均衡走向均衡?

【答案】只要生产能随产品市场供求而变动,利率能随货币市场供求而变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非均衡就可以通过调整逐步走向均衡。例如,若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在IS 曲线和LM 曲线之上,则一方面表示这时储蓄大于投资; 另一方面表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在这种非均衡情况出现时,只要市场机制能充分起作用,则储蓄大于投资(即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就会导致生产收缩,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就会导致利率下降,经过多次调整,一定会使收入和利率趋向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二、论述题

6. 试述对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的评价。

【答案】(1)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产品,即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以卖者必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增加; 一国供给能力增加1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1倍,购买力也同时增加1倍。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是:总需求总是且必定是等于总供给,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它只是否定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2)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规律的基础上,论证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使生产即供给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从而导致了非自愿失业的出现。在这里,不再是萨伊的

,而是“需求会创造出自己的供给”,这便是凯恩斯定律,经济可能经常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以至于充分就业均衡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特例。

(3)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可以自发地创造需求,而凯恩斯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需求创造供给,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相应地,两者的政策主张也不同。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的问题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而凯恩斯定律则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济往往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在政策主张上,萨伊主张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顶,而凯恩斯主义则主张政府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