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715历史学基础(自命题)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八一九限价
【答案】八一九限价是指1948年8月19日根据国民政府的经济管理法令,不管各种商品成本与价格的高低关系,市场物价一律冻结在8月19日的标准上,库存的货物必须及时出售,不准积压三个月以上,违者要入狱的限价法令。其给民营工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品售价不敷成本,而原料又无法补进,企业只得坐吃山空,致使工厂相继停工,商店存货也被抢购一空,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11月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不得不宣布放弃限价政策。
2. 平型关大捷
【答案】平型关大捷是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歼敌10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和物资,毁敌汽车和马车300余辆。这次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加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通过这次战斗,八路军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才是惟一正确的战略方针。
3. 八一宣言
【答案】八一宣言是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苏维埃政府名义于1935年8月1日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的通称。宣言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国民政府加紧卖国的情况下,亡国灭种的大祸追在眉睫。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向全国人民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或利害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都应该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宣言最后号召全民总动员,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有专门技能的贡献专门技能,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4. 八一三事变
【答案】八一三事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在上海发动的侵略战争。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舰以重炮向上海闸北轰击,海军陆战队也向闸北、江湾方面大举进攻,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进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5. 中共九大
【答案】中共九大是指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林彪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中共九大的核心内容是阐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大会通过的党章取消了党员的权利,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6. 皇姑屯事件
【答案】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关东军谋杀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
7.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是指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和平与民主呼声的压力下,根据《双十协定》,召集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各民族党派为抗战后的和平建国大业在重庆举行会议。参加会议人员在政治上实际代表中国社会中左、中、右三派,会议是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国家政权主张关于中国前途的一场较量,会议中讨论的焦点是军队问题和政权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和平建国纲领、政府组织问题、国民大会问题、军事问题宪法草案问题等5项协议。这些协议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制度和内战政策,贯彻了和平民主的根本原则,在当时是符合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的。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使得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共和平建国的政治主张的认识,为共产党争取了更多的支持力量,同时这次会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十分突出的采取合法形式与当局进行斗争的范例,通过这次会议,共产党争取了中间势力,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8. 昆仑关之战
【答案】昆仑关之战是指1939年中国军队在桂南对日军发动的一次反击作战。日军为切断桂越国际交通线并在南宁地区开辟航空基地,于1939年攻占昆仑关要地。中国政府部署桂南大会战,决定以昆仑关为重点战场开始反攻。白崇禧指挥中国军队开始总攻击,其中第五军向昆仑关进攻,迫使日军向核心阵地撤退; 郑洞国荣誉第一师夺取东面高地,将该地日军守备队歼灭; 日军驰援昆仑关,遭第五军攻击,伤亡惨重; 中国军队攻克昆仑关。此战役为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第一次采取诸兵种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昆仑关大捷,并为桂南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9. 一·二八事变
【答案】一·二八事变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支援和配合其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掩护其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丑剧,在上海挑衅引发的冲突。日本海军陆战队在1932年1月28日夜对上海当地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通过一·二八事变,日本达到了拼凑伪满洲国和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的双重目的。
10.法币
【答案】法币是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不兑换纸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银元流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后来不断贬值,1948年为金圆券所取代。
二、论述题
11.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有了什么新的变化和发展?
【答案】(1)历史条件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处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阎的黑暗统治之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一局面在寻找新的出路。
②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经济基础,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③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使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为中国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2)五四前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反对旧礼教、旧道德。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展文学革命。
(3)新的变化和发展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进入新阶段,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12.“中间路线”的基本主张和它的归趋。
【答案】(1)中间路线的基本主张
①中间派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国共两党的政策都不能代表他们的的利益,只有中间路线能代表他们的利益。
②主张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在政治方面是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并把它变为全体人民所共治的民主政治。在经济方面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经济。
③对外主张“兼亲美苏”,做美苏合作的桥梁,不做美苏冲突的牺牲品。对内主张“调和共和”,但保持自己独立的政治立场。
④在思想方面是自由的,反对任何思想上的统治和清一色; 在行动方面是和平、改良的,不赞成暴力的革命行动。
⑤政协路线本质上是中间派的政治路线。
⑧呼吁国共以外的一切民主派组成强大的中间党派以发挥在政治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2)归趋中间派企图建立一个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这条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