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22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IS--LM 模型
【答案】IS-LM 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如何决定的模型。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意味着商品需求等于商品供给,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在利率r 和国民收入y 组成的二维坐标系中,IS 曲线表示了使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的轨迹。LM 曲线描述了确保货币市场实现均衡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的轨迹。两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由IS 曲线和LM 曲线的交点获得。
2. 节俭悖论
【答案】传统的观点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凯恩斯却提出了与之相矛盾的观点。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产出由包含消费支出的总需求决定,也就是说,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减少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减少,即消费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正向变动关系。同时由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知道消费与储蓄具有互补关系,因而可得出储蓄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产出,使国家经济衰退,对十社会来讲是恶的; 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产出,使经济繁荣,对十社会来讲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俭悖论”。
3.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答案】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各种自动稳定器作用有限。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经济方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政策时滞。从认识到总需求的变化到各种乘数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 ②挤出效应问题; ③政治阻力; ④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一方面乘数大小难以确定;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日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而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4. 累进税
【答案】累进税是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递增的一种税,即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课税对象数额越小,税率越低。例如,假定收入高的纳税人为甲,收入低的纳税人为乙。甲缴纳的税收为t 1,收入为s 1; 乙缴纳的税收为t 2,收入为s 2。当t 1/s1>t2/s2时,则称这种税是累进税。
5. 通货膨胀
【答案】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理解通货膨胀这个概念的关键在于: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引入了时间维度,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 价格水平的变化在该时间段内是持续的; 价格水平的变化是显著的。
宏观经济学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的价格指数主要有GDP 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有了价格水平(价格指数)这一概念,就可以将通货膨胀更为精确地描述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地和显著地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6.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答案】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典型的特征是存在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
其中,π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
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e 。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
二、简答题
7. 实现经济中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的机制是什么?
【答案】(1)实现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的是储蓄等于投资机制。在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只有家庭和企业两个行为主体。从要素主体获得的收入的使用角度看,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总收入y=c+s。从经济的总支出角度看,一个经济的支出由家庭的消费支出和企业的投资支出构成,因此总支出y=c+i。由于投资是由储蓄转化而来的,储蓄也全部转化为投资,否则就会用于消费。因此有i=s,从而经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2)在三部门经济中,经济行为主体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从收入使用角度看,在缴纳政府税收后,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总收入y=c+s+t。从支出角度看,家庭有消费支出,企业有投资支出,政府有政府购买支出,因此总支出y=c+i+g。政府储蓄部分为t-g ,投资是由储蓄转化而来的,政府储蓄加上私人储蓄会全部转化为投资,因此有t-g+s=i。这时有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3)在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包括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和国际部门储蓄,同样的道理,也与投资相等。因此有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8. 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二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答案】总支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和,它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国外支出即净出口。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作为财政政策的工具,对总支出的影响是不同的。
(1)税收对总支出的影响
税收是政府强制、无偿地从个人和企业手中取得的财政收入,因此税收的变动会对消费和投资产生较大影响。比如,政府通过降低税率或一次性减税的方式减少税收,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消费支出也会增加,对于投资者来说,减税意味着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所以也促进了投资支出,社会总支出因此增加; 反之,社会总支出减少。税收对总支出的影响是间接的,并且具有反向作用。
(2)政府购买对总支出的影响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办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和公共项日工程所需的支出等。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直接增加社会整体消费支出水平,以此同衰退进行斗争。反之,当总支出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降低社会总的消费支出。可见,政府购买可以直接且正向影响总支出。
(3)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
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这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因而不能直接对总支出水平产生影响。在总支出不足时,失业会增加,这时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总支出因而增加; 在总支出水平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总支出水平。可见,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是间接的、正向的。
9. 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 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发生什么变化? 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
【答案】(1)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理论的基石。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社会上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产品供给价格指的是导致企业愿意雇用相应数量工人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时所必须获得的收益,这个收益正好等于生产这些产品所必需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社会上所有产品供给价格之和即总供给价格; 需求价格是指企业预期社会上人们用来购买其产品的价格,总需求价格是全部企业预期社会上人们愿意用来购买全部商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