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财经大学120400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学综合之政治学概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立宪君主制
【答案】立宪君主政体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之一,它通常存在于资产阶级在进行政治革命时力量并不十分强大,革命以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妥协而告终的国家,立宪君主政体本身就是这种妥协的产物。
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君主的地位和实际权限也不一样,立宪君主政体可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①二元君主政体形式上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限制,可是,实际上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钦定宪法权等权力。一元君主制一般存在于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相对软弱的国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意志帝国,当代的尼泊尔、摩洛哥、约旦等。
②议会君主政体的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一般只具有国家象征意义。议会君主政体的议员是选举产生的,并有特定任期,君主则是世袭终身任职的,因此,议会君主政体只是部分意义上的残缺的君主制。这种政体通常是那些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不够彻底的国家采用的政体形式,当代的英国、日本、西班牙等国仍然保留着这种政体。
2. 政治哲学
【答案】研究社会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研究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是政治学与哲学这两大学科体系的中介环节。卞要的方法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历史或哲学的层面上解读政治观念,探讨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在传统的政治哲学研究中,民主、正义、平等、自由等政治价值和相应的政体设计一直是其研究重点。
3. 政治权力
【答案】政治权力是指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的特性包括:
①主体利益性。社会关系在现实形态上体现为人们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因此,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权力的性质必然现实地表现为该权力主体的利益性。
②强制约束性。政治权力即强制约束力,因此,强制约束性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 ③专属排他性。在既定的范围和层次上,政治权力具有专属性。
④扩张延展性。政治权力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政治权力,也是与其他实际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中的政治权力,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力量相互作用的发展,政治权力内在地具有扩张延展性。政治权力一经形成,就会成为支配性的能动力量,在其内在的扩展性驱使下,政治权力自发地趋向扩展。因此,为了使政治权力按照公共利益的要求运行,必须对其进行制约。
4. 政治权力
【答案】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就既定的社会来看,政治权力是指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中,常态下往往是大于并制约其他力量的社会公共力量。
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常态下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成为特定的公共权力。
5. 阶级
【答案】阶级是一种经济与社会现象,是基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力量。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经典定义来自列宁。阶级是一种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社会组织。
6. 议会共和政体
【答案】议会共和政体是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在议会共和政体中,议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而小掌握实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并组织政府,政府要向议会负政治责任,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大选。西欧的共和制国家采用这种政体的较多,如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亚洲的印度、新加坡等也实行这种政体。
二、简答题
7. 政治参与分别与政治民主、政治秩序之间有着怎样的变量关系?
【答案】(1)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的变量关系
①与占代民主的权力结构不同,现代民主是建立在少数职业政治精英和占人口多数的民众分化的基础之上的,而民众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途径对政治精英实施某种程度上的控制,则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基本内涵。通过政治参与,民众不仅可以表达对政府组成和政策的意愿或要求,使政府的各种行为以民意为依归,而且可以通过政治参与学习民主的知识、技能以及现代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公民精神。可以说,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民主便无从谈起。
②政治参与对政治民主的促进作用
a. 政治参与必须是适度的。这里所说的适度只是相对于政治制度的承载能力而言的。
b. 政治参与应当具有尽可能高的社会代表性。政治参与的代表性意味着民众政治参与权利和行为的普遍性,它不仅应当体现在社会的阶级结构方面,还应体现在不同的地域之间。
c. 政治参与应当是组织化的。现代政治系统中,政党和政党体系在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动员和组织功能,是将政治参与纳入民主化轨道的关键力量。
(2)政治参与与政治秩序的变量关系
政治学者分别根据不同国家的政治发展路径,得出了以下两类有关政治参与和政治秩序的关系模式:
①自由主义模式一一以K ·多伊奇、D ·勒纳、C ·布莱克、M ·李普塞等提倡现代化理论的学者为代表。根据美国的现代化经验,该模式认为,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越高,政治体制对公民要求的反应就越灵敏,从而能够提高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后者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治系统的稳定。缺乏公民参与的政治体制必然增强民众对该体制的不信任感,民众的政治参与也就会以体制外的暴力形式出现。
②“差距”模式一一亨廷顿在对战后某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进行系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化动员起来的政治参与常常超过政治体制的承载能力,一方面是政治参与的骤增,而另一方面则是政治制度化水平的相对低下,两者间的差距最终破坏政治秩序,导致政治动荡。 亨廷顿概括了现代化国家政治参与和政治不稳定之间的内在逻辑:
a. 社会动员往往提高人们的渴望和需要水准,而经济发展常常滞后于人们需求的增长,这样,“需要的形成”与“需要的满足”之间就会形成差距,这种差距进而造成社会的颓丧和不满。
b. 如果社会内部不存在着较高的横向和纵向的流动机会的话,人们就会通过政治参与向政治体制施压。
c. 如果政治参与迅速扩大,而政治制度化水平未得到相应提高,在人们对政府的要求无法通过合法渠道得到表达并在政治系统内得到缓解和集中时,就会产生动乱。
8. 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美国政治学者查尔斯·蒂利总结了国家的几个特征:
(1)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国家都有领土,领土与土地不一样,前者有着明确的边界; 国家的领土是连续的,呈块状分布。
(2)中央集权。国家将民间的许多权力都统统“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统一安排。由于权力的集中,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口也就负有全面的责任。
(3)垄断强制手段。国家垄断了对暴力的合法使用,只有国家可以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4)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政府机构的脱颖而出,与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了权力和责任,也就需要建立一个政府,将原来政治单位中的权力统统接揽过来。
(5)统一的行政安排。国家产生之后,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就对行政安排进行统一化管理,同轨”,使用统一的文字、度量衡、制度、公文格式和制服。
总而言之,按照这五个标准,国家确实是15-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种现代政治组织形式。由于国家垄断“书同文,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