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填空题
1. 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诗集是____。
【答案】《尝试集》
【解析】胡适的《尝试集》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并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1920年出版,共三编。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
2. 何其芳的散文常采用“____”的调式,探索内心的矛盾冲突。
【答案】独语
【解析】何其芳的散文常采用“独语”的调式,探索内心的矛盾冲突。这种“独语”又多表现为一种感觉结构,将朦胧的意象拼贴与组合,组成美丽的心灵感验世界。
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时间是____年。
【答案】1942
【解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1943年10月19日该文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1953年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4. 周立波的和赵树理的____是二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代表小说。
【答案】《山乡巨变》; 《三里湾》
【解析】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暴风骤雨》的续篇。它由正、续篇组成,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三里湾》是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代表作,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通过几个旧式农民家庭的变化,揭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这场变革在农村所引起的巨大反响。
5. 鲁迅于1919年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以____为总题的一组散文诗。
【答案】《自言自语》
【解析】《自言自语》出自鲁迅的《集外集拾遗补篇》,本篇最初连载于《国民公报》“新文艺”
栏,署名神飞。鲁迅的《集外集拾遗补篇》共7章。
6. 1918年4月,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以“____”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答案】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解析】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7. 中篇小说《鬼恋》是____的成名作,《鬼恋》七年内印行19版,确定了作者的小说基调。
【答案】徐讦
【解析】《鬼恋》是徐讦的成名作,创作于1936年,七年内印行19版,确定了他小说的基调:浪漫虚构,大众传奇,表现爱与人性善恶的多重性。
8. 《玉梨魂》是____派的代表作品。
【答案】鸳鸯蝴蝶
【解析】《玉梨魂》是“鸳鸯蝴蝶派祖师”徐枕亚的代表作品。小说写书生何梦霞教馆,与主人家无锡富绅崔姓的守寡媳妇白梨娘相恋,最后一个殉情一个殉国演成悲剧。小说中穿插两人的诗词酬答,缠绵」啡侧,也合于当时文人读者的欣赏习惯。
9. 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个文学社团是____和创造社。
【答案】文学研究会
【解析】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10.《新青年》从____(时间)起开始全部使用白话和新式标点。
【答案】1918年5月
【解析】《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一些新诗,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到1918年5月起《新青年》全部以白话文编排,并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一时间,标点符号风靡全国。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刊物改用白话文。这又影响到全国用文言文的报纸,开始出现用白话文的副刊,随后短评、通讯、社论也都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二、简答题
11.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数次写到孔乙己脸色的变化,这在艺术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孔乙己》中,鲁迅数次写孔乙己脸色的变化及其在艺术上的作用主要是:
(1)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为下文作铺垫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时,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2)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时,“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时,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己偶尔为之。
(3)显示了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习性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4)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悲惨画面
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时,“他脸上黑而且瘦,己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汕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总之,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
12.谈谈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
【答案】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五四为郭沫若的诗歌提供了有利的时代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
①五四时期的诗歌理论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二是以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