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A . 王某意图陷害赵某,捏造了赵某受贿10万元的情况,写了一封匿名信给检察院反贪局。检察机关经初查发现根本不存在受贿事实,对赵某未追究刑事责任。王某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但属未遂(刑法243,既遂)
B . 钱某一把拽下章某脖子上价值5000元的金项链,跑出50米后觉得是假的,又将项链扔还给章某,大骂一声:“穷鬼,装什么土豪!”钱某的行为构成抢夺罪,但属中止(既遂)
C . 陈某与秦某是同事。某日,陈某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陈某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陈某不构成犯罪
D . 彭某(14岁)盗窃邓某自行车(价值300元)时被其发现。为了逃跑,彭某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将其刺成重伤。彭某构成抢劫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
●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诬告陷害罪、抢夺罪、无罪过事件、未成年人犯罪。
(1)《刑法》第243条规定,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构成诬告陷害罪。王某故意捏造了赵某受贿10万元的事实,向检察院反贪局写了一封匿名。王某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属于既遂。因此,A错误。
(2)《刑法》第267条第1款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直接夺取他人紧密占有的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抢夺的,构成抢夺罪。钱某拽下章某脖子上价值5000元的金项链,钱某的行为构成抢夺罪,属于既遂。因此,B错误。
(3)《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陈某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陈某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的不能抗拒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因此,C正确。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彭某(14岁)盗窃邓某自行车时被发现。为了逃跑,彭某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将其刺成重伤。应当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因此,D错误。